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以不同异嗜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H/L)鸡为研究对象,围绕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宿主的生理和免疫系统机制开展研究,鉴定了与禽沙门氏菌耐药性相关的驱动基因和中枢基因,为进一步评估鸡抗病力性能、挖掘功能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山羊群体的遗传关系,筛选出调控山羊热适应性、产绒和产奶的关键候选基因与SNP错义突变位点,为进一步研究山羊适应性及表型性状的遗传机制、促进地方品种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遗传学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揭示了淫羊藿提取物促进肉鸡生长,改善肉鸡肠道功能和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机制,为以淫羊藿提取物为代表的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比较分析沙土垫料、稻壳垫料和牛粪垫料使用效果,揭示了牧场垫料材料对生乳微生物结构与耐药基因的影响,为牧场粪污合理化应用以及为提高生乳质量安全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杂志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基于全转录组学分析,建立了黄曲霉毒素M1(AFM1)和赭曲霉毒素A(OTA)发挥肠道免疫抑制作用的竞争性内源RNA网络,并揭示AFM1和OTA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在环状RNA(circRNA)调控绵羊骨骼肌生长发育作用及机制取得新进展,为绵羊肌肉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调节因子和表观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