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平台
-
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是2022年在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优化重组,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面向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饲料粮短缺、养殖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品质亟待提升等重大产业科技需求,围绕“降本提效、节粮减排”,聚焦“日粮养分协同高效转化机...了解更多
-
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更多
-
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了解更多
-
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是动物种业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物安全、促进绿色发展和支撑乡村振兴的战略性资源。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英文名:National Germplasm Resource Center for Domestic Animals)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养动物活体...了解更多
-
国家畜禽改良研究中心了解更多
-
国家昌平综合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畜禽分中心)了解更多
省部级平台
-
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重点实验室(综合性)是在1990年成立的“农业部动物营养代谢重点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由农业农村部于2011年批准建设,牵头农业农村部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组织、指导与引领学科群实验室体系发展规划、考评及日...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于2017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批准建设,2018年通过试运行期评估。为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室主任为侯水生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农业大学杨宁教授。实验室由...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饲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性)一、实验室简介 农业农村部饲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专业性)为草牧业创新学科群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中青年结构合理,其中45岁以上的7人,35-45岁的7人,35岁以下的4人,还有博士、硕士...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专业性)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专业性)现有固定人员31名,其中正高职称9名,副高职称7名,专业范围包括饲料营养、风险评估、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加工、动物疾病等。现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才队伍年龄梯次合理,中青年成员占主体...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行政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属非独立法人单位。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法人代表授权,批准中心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持有独立对外行文、独立对外开展业务活动、独立设立账户和独立进行经济核算的权利。同时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于2012年建立,依托全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共包括20家单位的115位科研工作者,其中一级岗22人,二级岗41位,三级岗52人。专业范围包括饲料营养、风险评估、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加工、动物疾病等。 科研方向方面,实验室以“创新、...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牛)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专业性)了解更多
-
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重点实验室(北方)了解更多
-
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奶及奶制品污染物)国家农业检测基准实验室(奶及奶制品污染物)于2017年9月被国家批准成立。实验室现有成员51人,其中研究员2名、高级工程师2名、副研究员4名、助理研究员2名、技术支撑人员9名、博士后6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16名。实验室建筑面积2800m2,其中微生物及免疫学检测区182.9m2、...了解更多
-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了解更多
-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了解更多
院级平台
-
中国农业科学院家养动物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家养动物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致力于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保存新技术研究,畜禽遗传资源系统评价和特色畜禽基因资源挖掘三大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牵头构建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保存58万份家养动物遗传物质。 现任首席科学家为马月辉研究员,执行首席蒋琳研究员。团...了解更多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牧草遗传改良与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一、实验室简介 农业农村部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重点实验室为草牧业创新学科群的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现有在职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7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中青年结构合理,其中45岁以上的7人,35-45岁的7人,35岁以下的4人,还有博士、硕士研究生30...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