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畜牧业经济团队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畜禽遗传资源价值框架,结合中国肉牛遗传资源实际情况,创新构建了肉牛培育品种遗传资源价值评估方法体系,为落实种业振兴战略提供了产业经济学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中国畜牧杂志》和国际期刊《农业(Agriculture)》。
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肉牛种质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行业面临 “重资源保有、轻价值评估” 的现实问题。此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于地方品种,忽视培育品种的生产潜力与产业特性,无法精准匹配培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差异化价值维度,严重制约“保种与利用并重” 政策导向的落地。
该团队以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专门化肉用品种华西牛和全球首个驯化培育牦牛品种大通牦牛两大标志性肉牛品种为研究对象,首次将 FAO 框架与中国肉牛遗传资源实际深度融合,将“品种培育潜力”纳入核心评估维度,填补了国内研究对品种未来价值考量的空白。同时,明确区分培育品种与地方品种的不同价值维度,形成 “品种特性 - 方法选择”的精准匹配机制,解决了“单一方法评估所有品种”的问题。培育肉牛品种专属评估模型的构建,也为我国肉牛种业“从基本依赖进口到逐步自主可控”提供了价值论证。
该研究得到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牛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