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
    2022.05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发现头孢菌素影响奶牛粪便菌群和耐药基因丰度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奶牛乳房炎时会影响奶牛粪便菌群和耐药基因丰度,为奶牛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撑。研究成果发表在《抗生素(Antibiotics)》上。
  • 28
    2022.04
    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鉴定出紫花苜蓿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功能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对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中苜一号中的水通道蛋白(AQP)家族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发现了紫花苜蓿与干旱或盐胁迫相关的候选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AQP家族基因在应对非生物胁迫方面的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 27
    2022.04
    鸡遗传育种团队发现影响H5N1禽流感病毒复制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揭示了禽流感病毒(AIV)感染鸡过程中病毒和宿主基因的动态调控机制,为家禽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 26
    2022.04
    鸡遗传育种团队揭示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鸡肠炎沙门氏菌抗病力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鸡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鸡肠炎沙门氏菌抗病力的作用机制,为家禽抗病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
  • 25
    2022.04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发现牛奶中ω-3与ω-6脂肪酸比值与挥发性物质存在关联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研发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牛奶方面取得新进展,探究了ω-3与ω-6脂肪酸比值对生乳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为功能性牛奶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Animals)》上。
  • 25
    2022.04
    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团队评估伪狂犬病毒弱毒疫苗对猫的致病性风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创新团队,评估了伪狂犬病毒(PRV)弱毒疫苗对猫的致病性,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监测PRV弱毒疫苗在猫中的流行状况提供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兽医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IF=3.412)上。
  • 24
    2022.04
    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团队揭示脑心肌炎病毒2A蛋白与膜联蛋白A2联合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生物安全与公共卫生防控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脑心肌炎病毒2A蛋白与膜联蛋白A2通过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抗病毒靶点药物提供有价值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病毒学(Viruses)》(IF=5.048)上。
  • 24
    2022.04
    牛遗传育种团队揭示牛成肌细胞染色质可及性的动态调控模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利用牛胎儿骨骼肌成肌分化体外模型,揭示了牛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动态调控模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IF=6.831)上。
  • 23
    2022.04
    智慧畜牧业团队揭示3-硝基丙醇和延胡索酸在调控奶牛丙酸和甲烷生成中的协同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3-硝基丙醇和延胡索酸在体外调控奶牛丙酸和甲烷生成的协同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IF=4.792)。
  • 22
    2022.04
    智慧畜牧业团队揭示菊粉对亚临乳房炎奶牛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通过奶牛饲粮添加菊粉对亚临床乳房炎(SCM)粪便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血清代谢物和蛋白质组的影响研究,揭示了日粮补充菊粉对SCM奶牛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控机制,为缓解乳房炎提供了潜在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 5.64)。
  • 21
    2022.04
    牛遗传育种团队成功构建肉牛高质量组织基因表达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成功构建了具有组织涵盖广、分辨率高及可参照性强等优点的国际首个肉牛高质量组织基因表达图谱。该图谱以华西牛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大规模多组织转录组、整合比较转录组、进化基因组等分析,完善了牛基因组注释信息,为新基因挖掘及功能验证提供了重要数据库,同时为深度解析肉牛品种形成过程性状遗传基础及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 生物学(BMC Biology)》上。
  • 20
    2022.04
    智慧畜牧业团队建立奶牛乳腺炎诊断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利用表面增强拉曼(SERS)纳米标签改进的免疫渗滤装置,实现了高灵敏度奶牛乳腺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的检测,为及早发现和诊断奶牛乳腺炎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IF=5.076)。
  • 19
    2022.04
    肉羊遗传育种团队揭示光周期对绵羊下丘脑的转录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对光周期处理不同时间点绵羊下丘脑的转录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光周期调控绵羊下丘脑的关键通路,并构建了mRNA-mRNA和mRNA-lncRNA互作调控网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分子生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IF=5.246)。
  • 19
    2022.04
    饲用酶工程团队揭示双功能果胶酶协同催化机理并用于高效生产甲酯化果胶寡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在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方面取得新的重要进展,研究揭示了双功能果胶酶以分子内协同相互作用的方式高效降解果胶多糖的分子机制,并成功应用于指导生产具有抗菌活性的甲酯化果胶寡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IF=9.297)。
  • 18
    2022.04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团队揭示裘皮山羊被毛弯曲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中卫山羊裘皮性状羊毛弯曲机制,并发现了调控山羊羊毛弯曲的重要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IF=6.684)。
  • 15
    2022.04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发现奶牛瘤胃中α-亚麻酸新的生物氢化产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奶牛瘤胃中α-亚麻酸(ALA)新的生物氢化产物t9c12c15-C18:3,为开发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牛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Animals)》上。
  • 14
    2022.04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日粮亚麻籽对牛奶风味的影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亚麻籽调控牛奶风味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完整和粉碎亚麻籽对生乳风味的影响,为开发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乳制品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营养前沿(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
  • 09
    2022.04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AFM1与OTA对新生肠道炎症损伤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利用新生未成熟肠道模型,研究揭示了黄曲霉毒素M1(AFM1)和赭曲霉毒素A(OTA)联合处理对新生肠道炎症损伤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毒素(Toxins)》上。
  • 08
    2022.04
    封面文章: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揭示缺硒损伤猪心脏和骨骼肌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科技创新团队以猪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缺硒猪模型,揭示了缺硒损伤心脏和骨骼肌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分子营养&食物研究(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封面文章,IF=5.914)和《营养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utrition)》(IF=4.798)。
  • 29
    2022.03
    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开发出畜禽肉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
    近日,优质功能畜产品科技创新团队开发出用于畜禽肉新鲜度快速检测的新型小分子荧光探针,为高通量快速检测畜禽肉产品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IF=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