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马身猪源罗伊氏乳杆菌SXDT-32缓解仔猪细菌性肠道炎症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基于益生菌的新型饲料添加剂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畜牧与生物技术(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
细菌感染引发的幼龄仔猪肠炎是生猪产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在相同的饲养环境下,山西马身猪仔猪较三元仔猪具有较强的抗腹泻能力,且在粪便中发现罗伊氏杆菌显著富集。罗伊氏乳杆菌与宿主肠道健康互作已有报道,但马身猪源罗伊氏杆菌的作用机制尚未有研究。本研究以大肠杆菌肠炎造模的三元断奶仔猪为体内炎症模型,以Caco-2细胞进一步体外验证,探究马身猪源罗伊氏杆菌缓解肠道炎症的具体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SXDT-32减轻了大肠杆菌SKLAN202302对仔猪肠道屏障的损伤,并降低了结肠炎症反应。转录组分析显示,该菌株显著抑制了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代谢组分析发现,饲喂罗伊氏乳杆菌SXDT-32的仔猪结肠黏膜中,莽草酸(SA)的含量显著升高。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饲喂了罗伊氏乳杆菌SXDT-32的仔猪结肠食糜,以及罗伊氏乳杆菌SXDT-32上清中均发现莽草酸含量显著增加。PCR检测证实罗伊氏乳杆菌SXDT-32中存在莽草酸合成关键基因aroE。通过ELISA检测发现,仔猪结肠黏膜和罗伊氏乳杆菌SXDT-32中莽草酸脱氢酶(由aroE编码)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体外Caco-2细胞试验显示,莽草酸、罗伊氏乳杆菌SXDT-32及其培养上清液对PI3K-Akt通路的抑制效果,与PI3K抑制剂LY294002相当。
本研究揭示了马身猪源罗伊氏乳杆菌SXDT-32通过产生莽草酸抑制PI3K-Akt通路,从而缓解仔猪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为现代养猪业中仔猪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理论依据。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莹、骆城增博士后为共同第一作者,陈亮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jasb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04-025-01221-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