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2022.01
    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对离体培养胎鼠空肠和未成熟小肠细胞具有抗炎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短链脂肪酸(SCFAs)对离体培养胎鼠的空肠和未成熟小肠细胞具有炎症保护作用,并探明了相关调节信号通路,为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科学与营养(Food Science & Nutrition)》上。
  • 17
    2022.01
    饲草育种与栽培团队完成紫花苜蓿育成品种首个同源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完成了我国自主选育的高产优质紫花苜蓿“中苜4号”基因组的测序组装,该基因组是世界上首个组装到同源染色体水平的紫花苜蓿育成品种基因组,在该基因组基础上还完成了国内外220份紫花苜蓿核心种质材料重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遗传学一区Top期刊)。
  • 17
    2022.01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瘤胃细菌脲酶天然抑制剂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一种能抑制脲酶活性的天然化合物——黄连碱,并揭示了黄连碱抑制脲酶活性的机制,为提高尿素氮利用率和减少氮排放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大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7.96)上。
  • 31
    2021.12
    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整合选择信号和多性状关联分析探索肉牛胴体性状的遗传基础
    近日,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整合选择信号、单性状关联分析以及多性状关联分析,发现了与胴体性状相关的选择信号及候选基因,揭示了肉牛胴体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肉牛胴体性状的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Genomics(基因组学)》。
  • 23
    2021.12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构建动物乳脂肪酸高通量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动物乳中脂肪酸检测方法与指纹图谱的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建立了比现有国标方法多检测32种脂肪酸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并绘制了荷斯坦奶牛、娟珊奶牛、水牛等8种动物乳的脂肪酸指纹图谱,为系统解析动物乳成分奠定了方法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奶业科学杂志(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 22
    2021.12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发现生乳菌落总数及热处理强度影响乳制品内毒素含量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生乳加工与奶制品安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生乳菌落总数和热处理温度可影响乳制品的内毒素含量。该研究为完善乳制品安全指标和进一步提高生乳与乳制品质量风险评估水平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杂志上。
  • 17
    2021.12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牛奶碱性磷酸酶减轻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口服碱性磷酸酶(ALP)对婴幼儿肝脏炎症预防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口服ALP通过上调miR-146a的表达和减轻炎症反应以减轻肝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为科学加工牛奶、提高牛奶品质安全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免疫药理学(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上。
  • 15
    2021.12
    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研发出新型硒醇快速检测荧光探针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设计合成了用于畜禽肉中硒醇检测的新型小分子荧光探针,为富硒畜禽肉产品中硒醇快速检测及应用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IF=7.514),申请发明专利2项。
  • 14
    2021.12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揭示赭曲霉毒素A诱导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损伤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基于全转录组学分析,建立了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损伤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竞争性内源RNA网络,并揭示了OTA通过WNT/Ca2+信号通路诱导肠道紧密连接蛋白损伤机制,为解析OTA的肠道毒性机制和挖掘其毒性作用靶标提供了重要指导。
  • 10
    2021.12
    牧医所中比项目博士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两篇高水平论文
    近日,家畜营养与调控团队中比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比利时列日大学合作举办农学和生物工程博士学位教育项目)2020级博士研究生韩慧以第一作者在食品和微生物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布2篇综述论文。
  • 09
    2021.12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发现新的高效植物源瘤胃脲酶抑制剂白屈菜赤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在奶牛瘤胃微生物新型脲酶抑制剂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 29
    2021.11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建立奶中十八碳脂肪酸同分异构体检测新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建立了奶中24种十八碳脂肪酸同分异构体检测新方法,实现了奶中十八碳脂肪酸同分异构体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同步检测,为奶中脂肪酸合成机理以及脂肪酸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分离(Separations)》上。
  • 26
    2021.11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成功构建瘤胃微生物脲酶的靶向宏蛋白质组方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成功建立了一种分析瘤胃微生物脲酶的靶向宏蛋白质组方法,为进一步揭示瘤胃脲酶蛋白多样性和发展完善靶向宏蛋白质组学方法提供了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
  • 26
    2021.11
    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发现北京鸭抗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的关键基因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鉴定出北京鸭抗鸭甲肝病毒基因3型(Duck hepatitis A virus genotype 3, DHAV-3)关键基因NOD1。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免疫学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7.56)。
  • 25
    2021.11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揭示热处理对牛奶中抗癌抗炎miRNA的影响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超高温灭菌(135℃)可显著降低奶中活性miRNA含量,而巴氏杀菌(85℃)对miRNA含量影响不显著,研究还进一步鉴定了丰度较高的miRNA及功能,为优质乳加工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与农业科学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上。
  • 23
    2021.11
    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揭示miRNA调控山羊产羔数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利用RNA-seq测序技术整合分析了高、低产云上黑山羊卵巢组织中差异表达microRNA,构建了microRNA-mRNA互作调控网络,并对候选microRNA进行了功能验证,为山羊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生物医学中心基因组学(BMC Genomics)》上。
  • 22
    2021.11
    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团队4项团体标准顺利通过审定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牵头起草的《奶牛养殖场生乳中微生物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4项天津市奶业科技创新协会团体标准顺利通过审定。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业农村部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全国畜牧总站、安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以及长富乳品、优然牧业企业代表出席审定会。
  • 21
    2021.11
    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揭示IDE对猪骨骼肌细胞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对猪骨骼肌干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猪肌肉发育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IF=6.684)。
  • 18
    2021.11
    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芹菜素干扰雄性生殖细胞增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发现芹菜素(Apigenin)具有干扰雄性生殖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5.924)。
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