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京报]两会经济策丨食品业如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收

来源:新京报2022-03-11 作者:王思炀 发布时间:2022-03-11

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与农牧业关系紧密的食品企业自然是重要参与者。

3月11日,新京报记者在连线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围绕乡村振兴、保护黑土地、粮食安全等问题展开探讨。

规模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作为与农牧业有着天然联系的龙头乳企,飞鹤、蒙牛等一直在通过自身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全国人大代表、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称,飞鹤在北纬47度黄金奶源带有7个牧场,近8万头奶牛,近60万亩的专属农场,除带动当地农牧业发展外,也带动了当地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带动近16万农民增收致富。

在全国人大代表、蒙牛集团研发创新部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看来,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需要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扶贫转变为产业振兴;依据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推进大规模产业园与中小规模家庭牧场结合发展,助力形成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与贫困群众建立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本土人才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帮扶等方式,提升当地农牧民生产能力和水平。

提到农牧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表示,两者结合得非常紧密。以生猪产业为例,非洲猪瘟疫情后,很多大企业或比较有影响力的合作社通过与养殖户合作的形式进行生猪生产,牛、羊以及家禽等也存在此类养殖模式。企业向养殖户提供稳定的技术服务,养殖户也能收到代养费等固定收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户收入稳定性的影响。而从产业扶贫来讲,很多地方会给贫困户一些牛、羊、猪,通过畜牧养殖来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自十四五开始,一二三产业融合加速,在畜牧业中,屠宰、食品加工环节逐渐由销区向产区转移,一方面利于形成产业集群,保障农牧民收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就业,给地方增加了税收。

保护黑土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史玉东、冷友斌也提出了有关乡村发展的建议。

史玉东将目光聚焦于农村地区青少年的营养健康,建议通过立法将学生营养干预计划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对象,切实落实《学生餐营养指南》,提高学生膳食营养水平。蒙牛也在持续推动捐赠学生奶的“营养普惠计划”。

冷友斌则聚焦黑土地,提出了将“耕地肥沃”纳入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建议,希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充分享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实施“黑土地标志农产品”工程,提升黑土地经济效益;加快黑土地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并通过社会化服务机构推进技术在农户中的应用;将耕地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加大黑土地保护。冷友斌认为,现在国家对于黑土地保护的制度、政策已非常完善,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公布了《黑土地保护法》草案。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将会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样是种玉米,农民种普通玉米,一亩地纯收入非常少,种鲜食玉米,一亩地纯收入能到500多元,种有机玉米,纯收入能达到800多元。”其中的关键在于,既要在种植方面标准化,也要在市场方面打造品牌,才会有销路、有市场,“这些都需要通过市场手段、经济手段,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进而增加农民种地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

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冷友斌看来,现在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多变,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挑战,更要保障口粮的绝对安全。像婴幼儿奶粉行业关系到千万中国宝宝的口粮安全,更应该畅通国内循环,尽快解决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的问题,保障供应安全。

史玉东也表示,奶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需保障供给安全的重要农产品”。下一步,奶业必须要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夯实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强奶业自给率,将中国人的“奶瓶子”也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肉类也是保障老百姓“菜篮子”充实的重要一环。朱增勇表示,从近两年新冠疫情对全球农产品供给链的冲击可以看出,如果过度依赖区域化分工和单一进口,一旦遇到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或国际贸易关系转变,对整个供给链都会带来冲击,影响肉类等产品的保供稳价。

“所以保障肉类供给,首先要立足于国内的供给保障。”朱增勇分析,从猪肉来讲,猪肉进口主要是我国调节猪肉供需结构的一种方式。比如在猪肉价格上涨的某些年份,短期增加进口,有利于抑制价格过快上涨,保证供给。单从我国供给能力来讲,常态化情况下,猪肉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另外,禽肉等2021年产量已接近2400万吨,也可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而牛羊肉的产量在未来也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另外,为保障肉类供给稳定,我国进口肉来源近几年更加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供应链对局部市场的冲击,进而对整体生产、供给稳定性的影响。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新京报]两会经济策丨食品业高质量发展如何突破行业堵点?
下一篇:[央广网]国家发改委接连启动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能否稳定生猪市场?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