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经济日报]猪价下跌周期或近尾声

来源:经济日报 2022年4月1日 作者:黄俊毅 发布时间:2022-04-01

3月3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205主力合约以12895点报收,比2021年10月26日收盘16510点下跌了21.9%。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生猪价格已连续16周下跌,累计跌幅达31.7%。

当前生猪供应形势怎样?养猪行业盈亏情况如何?猪价下跌周期何时结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人士。

产能仍阶段性过剩

“当前,全国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记者说。

从生产方面看,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23.6%,2月份生猪出栏量同比增长8.2%,1月至2月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30.8%。2021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49亿头,同比增长10.5%,这些存栏生猪会在今年1月至6月陆续出栏上市。由此推算,上半年猪肉市场供给依然处于高位。

从消费方面看,猪肉消费季节性回落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春节后的猪肉消费明显偏弱,生猪生产和供给充足,但需求收缩,阶段性过剩较为明显。从能繁母猪存栏来看,自去年7月份开始连续8个月环比下降,但受猪价反弹以及后备母猪补栏影响,能繁母猪依然高于4100万头,同时受落后母猪产能持续淘汰影响,能繁母猪繁殖效率已经恢复到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

朱增勇预计,自3月份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淘汰力度可能加大,二季度能繁母猪将会逐渐降至合理的产能区间。

3月22日,农业农村部专门召开部门协调会议,要求各地强化生猪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预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政策支持,稳定养殖用地和环保等长效支持政策,精准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和冻猪肉收储调节,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发展,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

行业亏损幅度加大

上周前期,北京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有所回落,后期略有反弹。“上周前期平均价回落,是因为白条猪上市量明显增多。批发价下降以后,屠宰厂就会亏损,因此在上周中期就压缩了上市量,使得价格有所反弹。价格反弹以后,屠宰厂摆脱了亏损,上市量又有所加大,价格也再一次出现松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统计部经理刘通说。

上周北京新发地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1670.86头,比上上周增加2.91%,比前4周日均1280头增加30.54%。去年同期,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1225.29头,当前日均上市量年同比增加36.36%。充裕的生猪供应,导致白条猪价格低迷。3月25日,北京新发地白条猪批发平均价为14.75元/公斤,比上上周的14.50元/公斤上涨了1.72%,比去年同期的30.0元/公斤下降了50.83%。周环比小幅上涨,年同比大幅下降。

“受猪价下跌以及生产成本上涨双重挤压,养殖亏损幅度加大。”朱增勇说。

从养殖成本来看,全球豆粕价格上涨以及玉米价格保持高位,带动饲料成本上涨。目前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生产成本分别约为16.7元/公斤和14.2元/公斤。养殖场补栏一头15公斤的仔猪成本在300元左右。从养殖效益来看,自繁自养处于中度亏损。3月底自繁仔猪出栏一头120公斤肥猪亏损超500元,而外购仔猪养殖场出栏一头120公斤肥猪亏损接近300元。

不过,行业头部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生产成本要低不少。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袁合宾告诉记者,牧原当前生猪存栏量为3600万头,现阶段生产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剔除粮食价格等外部因素变动影响,牧原以阶段性达成13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作为2022年成本下降的奋斗目标。

袁合宾透露,近两年公司部分优秀的子公司与标杆厂区批次或阶段性实现了优异的养殖成本,达成了较为理想的完全成本。这部分优秀养殖成绩让牧原看到了成本持续下降在方案上是成立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路径上是通畅的。

猪价跌幅逐渐收窄

“今年6月份以后,商品猪供给过剩局面有望缓解,猪肉供需将会转向基本平衡,猪价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朱增勇说。

农业农村部对500个县的集贸市场及采集点监测数据显示,3月份第4周,全国每公斤生猪均价12.52元,环比下跌0.8%,同比下跌54.4%,连续16周累计下跌31.7%;每公斤猪肉均价22.38元,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49.2%,累计下跌22.6%;每公斤仔猪均价23.86元,环比下跌1.2%,同比下跌74.4%。

根据近年生产成本数据测算,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的猪粮比价约为7∶1。当猪粮比价低于5∶1时,视为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月份全国猪粮比价为4.90∶1,比1月份下降0.51个点。3月份以来,中央和地方全面启动猪肉收储,缓解了猪价过快下跌的局面,猪价跌幅逐渐收窄。

朱增勇告诉记者,从短期来看,猪价有望止跌企稳,部分地区如东北地区猪价已经小幅反弹。近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分地区道路不畅,部分区域生猪出栏受阻,加上养殖端出栏亏损严重,养殖户挺价惜售意愿增强,生猪出栏积极性不高,屠宰企业采购难度增加,市场观望、看涨情绪增强。市场供需形势逐渐扭转,有望带动全国猪价止跌。不过,由于消费尤其是外出消费受到影响,消费端难以支撑猪价持续反弹,猪价总体有望低位企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期压栏生猪或集中出栏,猪价还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目前猪价低于2019年同期,但高于2018年同期,预计后期下降空间不大。二季度末期,受年初仔猪供给量环比下降影响,6月份以后商品猪供给过剩局面有望缓解,猪肉供需将转向基本平衡,猪价将会出现季节性回升,下半年猪价可能将总体围绕成本线上下波动。

自2003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这4个完整周期持续时间分别是36个月、36个月、59个月和49个月,每个完整周期包括上升阶段、下跌阶段。目前正运行的第5轮周期,自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底处于长达27个月的上升通道,自2020年9月至今累计19个月处于下跌通道,总计已历时46个月,时间跨度和上轮周期已经比较接近。这预示着,下跌可能已进入尾声。

严冬终将过去,生猪养殖行业宜坚定信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产业升级,以迎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到来。

袁合宾告诉记者,牧原今年的重点工作依然是聚焦完全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具体手段上,公司将通过管理持续优化、智能创新应用、人员能力提升等多种方式,从各个生产环节的细节入手,进一步推广智能化养殖的覆盖与应用程度,降低不同子公司与不同厂区之间成本离散度。从细节降成本,向创新要效率,通过成本下降提升公司整体的抗风险与跨周期稳定发展能力。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经济日报]专家认为,国内各类消费市场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我国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
下一篇:[CCTV-17]《中国三农报道》专家建议生猪要顺时出栏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