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华社] 推动肉牛种业发展更好惠及民生——专家谈种业振兴热点话题

来源:新华社2023/08/02 作者:于文静 发布时间:2023-08-02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近日,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暨攻关成果展示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举办。其中,拍卖会“标王”为一头来自云南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的华西牛种公牛,成交价66万元。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芯片”。当前我国肉牛种业有何新进展?今后如何以种业发展增添人们“舌尖上的幸福感”?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

  华西牛引领肉牛新品种自主培育

  “乌拉盖不仅风景如画,也是我国肉牛种业振兴的主战场。在这里我们育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在活动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

  本届拍卖会共有75头种公牛入围参拍。其中华西牛40头、西门塔尔牛33头、夏洛来牛2头,分别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吉林、云南、内蒙古等地的15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种牛场及育种合作社。拍卖会前,专家对参拍种牛进行了现场系谱档案核实、生产性能测定和体型评定。拍卖会最终成交67头种公牛,总拍卖额达1889万元,其中华西牛拍卖额为725万元。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表示,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肉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拍卖会对推动实现种公牛优质优价,促进牧民增收,推进种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交流合作,保障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华西牛的培育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肉牛种业发展的重要成果。

  “2018年起,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被纳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任务予以重点支持。科研人员聚焦肉牛新品种培育,致力于摆脱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孙坦说。

  2021年中国农科院牧医所主导培育的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2022年中国农科院启动肉牛高产高效技术集成项目,保障华西牛育种群体的持续选育和快速扩繁。华西牛具有抗逆性强、适应面广、耐粗饲等优点,现有育种群超过1万头,核心群4000余头,在内蒙古、河南等10个省区市开始大面积推广。

  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向2.0版本推进

  “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牛肉消费量将进一步提升。但我国肉牛业起步晚,整体生产水平还比较低。要加大肉牛遗传改良进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尽快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

  多年来,在我国地方黄牛选育提高和大规模杂交选育群体基础上,主要生产片区先后制定了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实施以来,我国构建了肉牛遗传改良体系基本框架,肉牛生产性能持续提高。2021年我国发布了《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即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版本,明确了发展思路、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肉牛育种取得一系列成效:

  ——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建立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建立了肉牛遗传评估平台。遴选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44家,组建育种核心群2万余头,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

  ——成立了多种形式的联合育种组织,吸纳全国30多家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参与。对秦川牛、延边牛、渤海黑牛等品种开展持续选育提高;在我国品种资源基础上通过杂交选育,培育出的蜀宣花牛、云岭牛、阿什旦牦牛等品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

  肉牛育种攻关聚焦“联合”

  我国肉牛种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难题有待解决。比如肉牛品种多、核心群规模小,育种技术体系薄弱,育种企业自主研发动力不足,联合育种机制不健全等。

  “联合育种机制是充分应用先进育种技术和优秀遗传资源开展全群选种选育的基本制度,目前这种机制在我国肉牛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建忠说。

  专家们认为,下一步要重点在三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推进联合育种。分品种建立全国或区域性肉牛联合育种组织。发挥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等技术优势,整合种公牛站、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条件较好的繁育场(户)和育肥加工企业等多方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实施科学评估。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将与全国畜牧总站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肉用及乳肉兼用种公牛遗传评估概要,作为肉牛养殖场、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牛站选种选配的参考。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第三方测定机构能力建设,提升育种数据分析能力,推进建立市场化评价机制。

  “要按照种业振兴行动部署,进一步加强育种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提升肉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谢焱表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新华网]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暨攻关成果展示活动在内蒙古乌拉盖举行
下一篇:[人民政协报]以成交价66万元成为“标王” 华西种牛为何“牛”?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