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动物、才能生产安全食品;肉鸡健康是养出来的,少用药、慎用苗维护鸡只自身免疫健康是本……”历经20年创新探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团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创建了白羽肉鸡健康高效立体养殖模式。
在养殖业中率先实现了产品无抗、饲料无抗,还实现了养殖无抗,被业界公认为农艺方式的颠覆性创新,在全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养殖效率、鸡肉产品质量安全领先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取得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白羽肉鸡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科技铸就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案例。
从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集成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面对白羽肉鸡产业的种种挑战,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张宏福研究员团队以国家需求和产业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理论创新,更包括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集成应用,形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
在理论创新方面,团队提出了以维护动物自身免疫健康为核心的白羽肉鸡无抗高效养殖理论。他们通过深入研究鸡只的免疫机能、肠道微生物生态、鸡舍环境等多个方面,揭示了诸多影响鸡只健康的关键因素。这一理论不仅为后续的养殖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白羽肉鸡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团队创制了益生菌、天然植物功能成分、酶制剂等一系列绿色产品及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仅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们为白羽肉鸡的无抗高效饲料生产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意味着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保障鸡肉产品的安全和品质。
在集成应用层面,团队突破了传统养殖模式的限制,创新了鸡舍建筑结构、鸡笼设计和空间布局,并集成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工艺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出,不仅提高了养殖密度和效率,还确保了鸡只的舒适度和健康。同时,通过数智化管控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团队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精准调控和对鸡只健康的实时监测,进一步降低了生产风险。
转化应用: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创新与推广
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产业中的实际问题,既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要求,也是科研团队努力的方向。张宏福研究员团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于2013年开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与企业山西大象的成功合作中,团队建立了白羽肉鸡立体养殖生产线的中试生产,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两年的调试与改进,2015年在山西太原的现场会上,这一创新养殖模式的优异表现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健康、高效”的生产成绩,高达400以上的欧洲指数,以及显著的节本增效效益,都证明了该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随着在山东、辽宁、华北、中原等地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肉鸡生产企业开始采用这一立体养殖模式。据行业协会统计,到2022年底,全国已有85%的白羽肉鸡采用了这一模式,而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93%。这一创新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成套工艺设备还出口到了东南亚、日本、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白羽肉鸡立体养殖模式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改进。成活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出栏上市日龄提前了3~4天,饲料节省了10%~15%,综合欧洲指数普遍达到了40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600以上。同时,该模式还实现了节水70%~80%,降低了保健药及疫苗费50%~70%、人工费用50%~80%、能耗30%~60%,并完全省去了垫料费用。按2024年出栏白羽肉鸡115亿只计算,年节本增效达150亿元以上,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此外,该模式每年还能节约农地达45万亩,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