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华网]【走向世界的“京字号”种子系列报道】华西牛:掀开肉牛种业的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2023-09-07 发布时间:2023-09-08

草原上的华西牛

  “66万20号第三次!成交!”随着拍卖师的一锤定音,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上,一头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以当场最高价66万元的价格,成了此次拍卖会的“标王”。同时参加拍卖会的华西牛种公牛共40头,拍卖总金额达到了725万元。

  “标王”的背后,是几代育种人一场长达43年的科研长跑。华西牛的出现掀开了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的新篇章!华西牛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为我国的肉牛核心种业带来了新的力量,它打破了当前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提升了我国肉牛种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标志着我国主导品种自主供种难、只能依赖国外的时代一去不返。

  而这篇华章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后是几代科学家团队接力40余年的研究与奉献。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肉牛生产水平低、良种覆盖面小、主导肉牛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表示,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但产肉性能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品种和数量优势,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肉牛产业形成较晚;二是我国本土黄牛的役用性能选择,导致国内牛品种肉用性能长期受到忽略;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主培育品种多为乳用或乳肉兼用类型,虽然推动了我国牛肉产量提升,但其生产效率与大型的专门化肉牛品种仍有较大差距;四是目前已培育的几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还不足以解决整个产业的供种问题。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华西牛生产性能测定

  面对这些问题,李俊雅带领其团队针对我国部分养牛大省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研究、试验,将“三高两广”作为肉牛新品种的育种目标,即:高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生长速度、适应性广、分布广,并且许下了“破垄断局面、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的愿望。

  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团队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和生物育种三大方向,突破肉牛育种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瓶颈,制定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和中国乳肉兼用牛总性能指数(TPI),每年定期发布遗传评估结果,指导肉用种公牛选育。团队还搭建了我国第一个肉牛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实现传统育种向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升级换代。组织成立了“金博肉用牛后裔测定联合会”“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中国安格斯育种协会”等多种形式的肉牛联合育种组织,吸纳全国30多家种公牛站和核心育种场参与,初步形成了肉牛主导品种的联合育种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实现资源、技术和育种信息的互通共享。

  华西牛正是在优秀的技术支持和团队的精心钻研下应运而生,它的诞生对我国养牛业具有重要的贡献,为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奠定了种质基础。

华西牛

  我国是世界牛肉生产第三大国和消费第二大国。2021年肉牛存栏9817万头,出栏4707万头,牛肉产量约698万吨,占世界总量的11.8%,消费量93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7.5%。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也呈整体正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牛肉人均需求量达6.58千克/人,已超过全球人均牛肉消费。随着消费和生产缺口的拉开,2021年我国牛肉进口量达到233万吨。

  作为肉牛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保障牛肉产品供给,必须有自己的种业支撑和独立的良种繁育体系。我国肉牛种业已经跨过了“拿来主义”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发展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正在稳步增强。各级研发单位,立足我国地方品种,自主培育了12个兼用及专门化肉牛品种,形成了由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商品牛繁育场组成的三级繁育体系,自主供种能力大大提高。

  华西牛新品种审定以来,推广范围持续扩大,推广省份已达11个,育种群规模总数达1.4万头,采精公牛已超过200头,年生产推广冻精能力达500万剂以上,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河南、湖北、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累计改良各地母牛300余万头。

  据相关专家预计,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新品种的审定通过,仅仅是种源自立自强艰巨任务的第一步。下一步,“华西牛”育种联合体将持续开展选育工作,对标世界主流品种,对“华西牛”进行持续选育提升,完善技术体系及相关标准;开展国际联合遗传评估;完善后续育种机制与市场对接;建设“华西牛”种公牛站和国家级核心育种场,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肉牛育种技术平台,继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提高肉牛育种能力和水平,发挥种业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协同创新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Science]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in China ai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