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京报]猪肉批发价格连续10周下降,猪周期拐点仍有待观望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2020年4月29日 作者:王思炀 发布时间:2020-04-30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昨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猪肉批发价格已连续10周出现下降。猪周期拐点是否真正到来?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的猪价下跌主要是受疫情影响,需求下滑所致,属于一种阶段性高位回落,真正的猪周期拐点有待观望。若后续消费变强,猪价或在2020年9月出现高峰。同时,因年初防疫对生猪生产并未造成太大打击,且业内复产积极性较高,预计疫情不会大幅拉长本轮猪周期。

  供需错配致使猪价下滑

  近2月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4月2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达到44.27元/公斤。4月2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猪肉批发价格已连续下降10周,每公斤下降6元左右。除猪肉批发价格外,4月13日-4月17日,16省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的周平均值也跌至43.38元/公斤,连续下降8周。 

  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看来,猪价下跌主要是因“供需关系受产能恢复、疫情防控等多方影响,由阶段性供需偏紧转向基本平衡。”年初1月至今,为防控新冠肺炎,国内人流物流均有所限制,消费阶段性下降明显,致使市场需求低于往年同期。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同样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猪肉需求70%来源于市场,30%来源于餐饮行业,餐饮业尚未完全复苏也是猪价下跌的原因之一。

  虽然猪肉市场需求变小,但生猪产能正在逐步稳定恢复。朱增勇提及,自2019年第四季度开始,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6个月增长,仔猪供给连续2个月增长,为生猪生产恢复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2020年2月—3月期间,部分压栏生猪已逐步出栏,中央储备肉投放和进口冻猪肉等措施则保证了市场猪肉冻品的短期增量。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截至4月29日,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已投放17批次中央储备冻猪肉,累计投放量达到33万吨。而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1月至2月,我国已进口猪肉和猪杂碎72万吨,同比增长98.2%。

  猪周期拐点尚未到来

  伴随猪价持续下跌,许多人好奇,猪周期拐点是否已至?对此,冯永辉介绍,价格拐点一般会出现在产能拐点的3个月之后,但目前的情况并不能按常理推断。“当下市场需求和正常情况不同,起码下降了10%—20%,产能也没有达到最高峰,无法明确判断价格拐点是否已到。”

  朱增勇同样认为,当下猪价走势属于一种阶段性高位回落,真正拐点有待观望。他指出,至2020年第三季度,生猪供给或有望恢复增长态势,若届时消费需求仍未回温,可能会促使价格拐点提前到来。

  对于后续猪价走势,4月21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公开表示,国内二季度可能是本轮猪周期最为困难的时期,猪肉供需还面临着生产基数低、进口不确定性增加、消费回升等三重叠加压力。预计7月后,市场供应将逐步改善。但由于下半年节日多,若消费拉动力变强,猪肉价格高峰可能出现在9月份前后。

  冯永辉认为,2020年猪价应该仍会维持高位震荡状态,不会出现大幅下跌,即使后续上扬,也不太可能超过历史记录。猪价的周期性下跌,或要等到2021年才会有所体现。

  疫情并未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非洲猪瘟叠加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下,部分券商在报告中指出,本轮猪周期时长或会改变。其中,招商证券研究员雷轶和陈晗在报告中提及,疫情期间全产业链效率的降低会降低产能恢复速度,本轮猪周期或将拉长。

  对于拉长猪周期的说法,冯永辉认为,猪周期的长短主要由供应决定,前期业内有关疫情拉长猪周期的说法,是基于疫情防控可能会影响到生猪生产的角度考虑。但实际上,猪与禽类等不同,生长周期更长,前期防控最严时期的2个月,并不处于生猪生产最紧张阶段,未对生产造成太大打击。此外,虽然养殖饲料近期有所涨价,但其中猪饲料的涨幅只是微增,对养殖成本影响也不大。

  朱增勇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各养殖场的养殖空间大多大于往年,运输受阻区域出现的生猪短期压栏现象,对于存栏并没有很大影响。同时,自2月中下旬开始,在相关复产政策影响下,物流条件已明显改善。在他看来,疫情对恢复生猪生产的影响应是短期的,不会明显干预整体增长趋势。

  生猪复产积极性依旧高涨

  得益于猪价自2019年中期走高,不少生猪企业都在本轮猪周期中获得较高盈利。2020年第一季度,虽受疫情影响,各家财报依旧亮眼。其中,牧原股份实现净利润41.31亿元,同比增长863.75%;温氏股份实现净利润18.92亿元,同比增长510.93%,纷纷较去年同期大幅扭亏。

  朱增勇指出,经过2019年的布局,猪企生物安全水平提升,疫病防控能力提高,而大企业的种猪资源也相对较好。在猪价仍处于高位的情况下,2020年猪企较好盈利行情有望继续延续,甚至有超过2019年的可能性。目前,业界整体加速复产的积极性仍然较高。许多一体化、集团化的生猪企业也在以大带小,与中小型养殖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于中小规模户补栏扩产。

  而在近期披露的2019年年报中,各家猪企也纷纷亮出了2020年的新目标。其中,牧原股份计划生猪出栏量达到1750万头至2000万头;正邦科技计划生猪出栏量达到900万—1100万头;新希望六和计划生猪出栏量不低于800万头。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经济日报]猪肉价格10连降!能降回到从前吗?专家说:这个时候能→
下一篇:[新京报]种猪紧俏 会影响生猪复产吗?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