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科技日报]养殖业应从疫苗药物依赖转向生物安全防控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禾 发布时间:2018-09-14

  非洲猪瘟属烈性传染病,猪一旦被传染,致死率可高达100%。在9月11日于河南驻马店市结束的“全国生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现场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宏福表示,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过度依赖疫苗、药物,未来应转向生物安全防控,比如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设施、人员素质等。

  病毒基因组结构复杂,大部分蛋白功能未知

  从8月初发现第一起疫情至9月10日,我国已陆续发生15起非洲猪瘟疫情,疫情涉及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和黑龙江省,疫情呈现区域流行态势。自1921年肯尼亚首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至今尚未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元说,疫苗迟迟无法问世是与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该病毒结构复杂、基因组庞大,目前已报道了24个基因型;病毒编码超过150多种蛋白,其中超过一半的蛋白功能还不清楚。非洲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耐低温而对高温敏感,在血液、粪便、未熟猪肉制品、腌肉和泔水中可长期存活,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

  非洲猪瘟病毒不感染人,在60摄氏度条件下,20分钟就可有效灭活,次氯酸钠、氢氧化钠、卫可等很多消毒剂对该病毒都十分有效。

  孙元说,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该病毒的家猪、野猪、软蜱以及受污染的饲料、猪肉制品、车辆、轮胎和注射器等;传播途径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软蜱叮咬等。

  猪群健康与猪场布局、生物安全措施等密切相关

  据统计,2017年我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2%,占全球总产量的48%,2016年生猪产值约为1.35万亿元。

  “疾病是我国养猪生产水平最大的限制因素,猪群健康成为养殖成败的关键。”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立贤说,猪场的布局、工艺选择与猪群的健康、生物安全密切相关。但是我国到底有多少猪场的基础设施、降温、保温和通风等能满足猪的需求?“甚至一次气温的大幅波动都会让很多猪场出现问题”。

  王立贤说,为了防止猪得病,我国除了大规模使用疫苗外,还在饲料和饮水中大量使用抗生素,这不但威胁生物安全,也将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扑杀一头病猪,国家财政补贴800元,目前市场上毛猪售价约6元/斤,一头出栏猪重约200斤。“对养猪户来说,如果猪场感染非洲猪瘟,很可能不愿上报,而是偷偷卖掉。根据《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规定,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疫点周边3公里内的猪都必须扑杀,很多养猪户更是不愿意上报了。”专家们对此普遍表示担忧。

  非洲猪瘟可能改变我国养猪现状

  由于我国生猪养殖量大、生物安全条件差,再加上生猪跨区域调运量大,车辆、轮胎等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因此,非洲猪瘟在我国扩散风险极大。

  孙元说,除了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外,还要严控非洲猪瘟传入的关键环节,启动相关排查监测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易感动物、产品运入或流出封锁区。”

  孙元等专家均认为,通过及时准确的监测和严格有效的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是能够控制住非洲猪瘟疫情的,西班牙等国的防控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非洲猪瘟可能会改变我国养猪的现状,养殖业应从疫苗、药物依赖转向生物安全防控。”张宏福表示,通过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再加上良种繁育、绿色高效饲料、粪尿资源化利用、养殖屠宰全程追溯等绿色技术,安全养殖、“无抗”猪肉是完全可能的。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不走寻常路 养出“绿色猪”
下一篇:[新华网]中国农科院“绿色技术”有效促进奶业健康发展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