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京报]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超75% 农科院发布禽畜种业创新部署

来源:新京报 2021年1月26日 作者:周怀宗 发布时间:2021-01-27

       不用再填鸭式喂养的北京鸭、可以舍饲的无角牦牛、可以在高海拔区域生产的高山细毛羊……1月26日,记者在中国农科院举办的“科技创新引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科学家培育出一批新的禽畜品种,目前,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据介绍,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在种质资源库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新品种培育创新基地建设、育种产业化等方面,推进畜禽育种工作。

  逐渐打破国外垄断领域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肉类产量7639万吨、禽蛋产量3468万吨;牛奶产量3440万吨。

  良种作为畜牧业的源头,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率,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据介绍,目前,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十三五以来,我国禽畜育种技术发展迅速,农科院牧医所所长秦玉昌介绍,当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能力逐步增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原产地与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与地方相衔接,建成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199个,省级场、区、库458个。

  随着多项技术的突破,不少原本为国外所垄断的领域,也逐渐被打破。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以引进品种和地方品种等为素材,培育出100多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黄羽肉鸡全部是自主培育品种,京红、京粉系列蛋鸡配套系打破了国外公司的种源垄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填补了我国瘦肉型白羽肉鸭原种的空白。

  完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收录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配套系948个。

  十三五期间,我国依托在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的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联合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建设和完善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了777个畜禽品种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共享;以冷冻精液、冷冻胚胎和体细胞等形式长期保存了300多个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的多样性;对收集资源进行了基本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支持了一系列重要畜禽新品种的培育。

  新品种的出现,有赖于育种技术的突破。据介绍,在育种技术方面,我国在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马等主要畜禽基因组解析、功能基因挖掘以及育种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进展。同时发掘了一批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突破了一批育种关键技术,比如获得了高瘦肉率梅山猪、抗三种重大疫病猪等一批高瘦肉率、高繁殖率和抗病生物育种材料,获取了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巴马小型猪和2型糖尿病模型巴马猪等医用工程猪,创建了肉鸡节粮优质抗病选育技术和基因组育种体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育种本身,也有自己的“芯片”,据介绍,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发了国内首款鸡55K基因芯片“京芯一号”,构建了表型精准测定、育种数据管理软件、基因芯片分型、个性化选择方案四位一体的智能化基因组育种技术平台,对饲料报酬、产蛋量、产肉率的选育遗传进展是常规选择的2-3倍。开发构建了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出10K低密度基因芯片,实现肉牛主要经济性状育种值评估准确度60%以上。

  国产优质品种是怎样育成的?

  烤鸭是北京特色食品,烤鸭所用的鸭子,需要较高的皮脂率,这样在烤制的过程中,才不会变的干硬。在过去,为了让鸭子生长出足够的皮脂,养殖过程中一般都用“填鸭”的饲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强制育肥的方式,在效率、成本、动物福利等方面,都遇到了许多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科院牧医所已经育成“烤鸭专用配套系”,不再采用传统填鸭方式。牧医所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周正奎介绍,“新品种是以北京鸭为素材,通过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出其中和体脂积累、体型变大等有关的基因,加以利用,最终育成可以通过常规饲喂,就能满足烤鸭行业需要的北京鸭。新品种除了不再使用填鸭的饲喂方式外,生长时间、体型、体脂等都和原来的相近”。

  烤鸭只是肉鸭品种的一种,据介绍,我科学家基于北京鸭的基础上,还育成了两个适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鸭配套系,两个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优良特性。其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生长快,适合整鸭食品加工,“中新白羽肉鸭”适合分割加工。

  在鸡的育种方面,科学家们培育出了“栗园油鸡蛋鸡” 和“京星黄鸡103”肉鸡配套系,两个配套系都是以北京油鸡为素材,但其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在肉牛育种方面,以西门塔尔牛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暂定名),计划于2022年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这一新品种,在未来或将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局面。同时,牧医所目前正在培育“平凉红牛”,力争将其培育成高档牛肉专用品种。

  此外,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还培育了无角牦牛品种“阿什旦牦牛”,实现了牦牛规模化舍饲。

  卡脖子技术仍需克服

  发布会上,多位育种专家表示,目前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种质、技术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确实还存在,如肉鸡领域中,黄羽肉鸡主要是国产品种,但白羽肉鸡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

  肉牛育种同样如此,我国肉牛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兴起,积累时间很短,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开发等同样起步很晚,积累较少,种公牛依靠进口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此外,在基因编辑底层技术、育种芯片制造等领域,我国仍存在短板,也同样是未来需要继续攻克的技术领域。

  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育种不同,畜禽育种具有周期更长、投资更大、种质资源保存更难、推广利用更重要等特点,因此,畜禽育种的技术攻关,在未来仍有许多困难待克服。

  “以牛为例,”牧医所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俊雅说,“常规育种中,一般需要4个世代,才能实现一些育种特性的稳定遗传,1个世代,只指从出生到生育第一胎的时间,一般需要4-5年,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至少16-20年才能育成一个品种。同时,育种需要在大群体中选择优良的个体,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场地,更多的投入。此外,育成之后,品种的保存,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比如活体保存的方式,意味着要一直养着。所以,畜禽育种在未来,仍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需要更多科研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

  十四五期间打造畜禽种质“全球库”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种业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据介绍,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牧医所将在种质资源保护、基础研究、重大新品种培养等多个方面,推进禽畜种业的科技创新。

  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将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项目立项和建设,实现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核心功能。重点攻克畜禽配子超低温保存与复原技术等,力争将资源库建成全球保存畜禽种质资源总量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打造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的“全球库”。

  在技术攻关方面,将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经济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生物育种理论创新体系。

  在重大新品种培育方面,将重点培育高效白羽肉鸭、瘦肉型猪、高产肉牛和高繁肉羊等生产效率为首要育种目标的重大新品种;同时开展地方黄鸡、地方黑猪、地方黄牛等以风味物质含量为主要特征的优质高繁高效新品种。

  在禽畜种业创新方面,将有序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布局。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利用中心”等基地建设;加速“肉鸭种质创新中心”“肉鸡育种中心”等基地立项。

  在科企融合方面,将创新育种组织方式,加强科企融合,形成多方协同创新机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光明网]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下一篇:[经济日报]中国农科院: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