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饲草育种与栽培团队解析苜蓿气候适应性遗传进化机制

来源: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 作者:龙瑞才 发布时间:2024-04-29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了苜蓿属种内与种间基因交流引入有助于适应当前和未来气候的基因,并预测出不同地域苜蓿群体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ary genomics of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in alfalfa”为题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影响因子27.5)。

紫花苜蓿是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蛋白含量高等特点,有“牧草之王”的美誉,是奶牛等家畜最优质的牧草之一,全球种植面积超过4500万公顷。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对全球食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培育气候变化适应性强的抗逆高产植物新品种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

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704份苜蓿属(图1)材料进行了基因组数据分析,相关材料涵盖了苜蓿属的一年生和多年生的24个物种,其中紫花苜蓿复合体材料共473份。利用潜在变量混合分析(LFMM)筛选与气候因子相关的基因组变异位点,并鉴定出490个气候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包括CYP450和DREB等逆境胁迫相关基因;利用群体分化分析(PBS)鉴定到1181个气候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图2)。全部1671个气候适应性相关候选基因在基因组染色体上非均匀分布,功能主要富集在胁迫响应和生殖发育等生物学过程。该研究鉴定了包含紫花苜蓿在内的多个苜蓿属物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为苜蓿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奠定基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培育具有气候变化适应性的优异苜蓿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图1 研究中使用的704份苜蓿属材料全球分布图

图2环境适应性相关候选基因筛选鉴定。

(A、B)LFMM分析结果;(C、D)PBS分析结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帆博士(现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博士后)与龙瑞才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研究员与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华盛顿州立大学张志武教授、美国农业部余龙喜教授等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DOI: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4.013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牧草种质资源团队联合揭示m6A 修饰调控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优质功能畜产品团队综述类胡萝卜素营养强化畜产品的研究进展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