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牧医所应用遗传学和营养学结合的创新策略深入解析肉鸡饲料报酬性状

来源: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 作者:刘冉冉 发布时间:2020-07-08

  近日,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结合遗传学和营养学研究策略,深入解析了鸡饲料报酬性状和营养代谢效率性状之间的遗传关系和分子基础,为研发肉鸡饲料报酬性状改良新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据团队首席文杰研究员介绍,饲料成本占肉鸡生产成本的70%左右,如何节约饲料,提高生产效率是育种者和生产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剩余采食量(RFI)是评价饲料利用效率较敏感且准确的方法,然而,RFI是受机体多方面生理过程影响的复杂性状。因此,解析RFI性状的代谢和分子基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团队参与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系为素材,在系统的采食量、表观代谢能(AMEn)等表型测定和基因组变异检测的基础上,分析厘清了肉鸡饲料效率性状与代谢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选育低RFI,可以降低料重比和腹脂率、提高体重和胸肌率,同时显著降低粪便排出、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鉴定得到了5个代谢效率性状相关的QTL区域和NSUN3等多个新基因,为RFI的精准解析奠定基础。

  成果发表于《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IF=4.167)。博士生李韦与刘冉冉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赵桂苹研究员和文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现代肉鸡产业技术研究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支持。(通讯员 王巧)

  原文链接:https://jasbsci.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04-020-00469-8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牧医所研究发现新生犊牛早期菌群移植可减少腹泻
下一篇:优质功能畜产品创新团队综述硒醇荧光探针研究最新进展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