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综述菊芋作为新饲料资源开发最新进展

来源: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 作者:汪悦 发布时间:2021-01-07

  近日,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在畜牧领域TOP期刊《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发表了菊芋作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应用最新进展的综述文章。

  据团队首席熊本海研究员介绍,随着我国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牧草类饲料产品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土地、土壤等资源禀赋的制约,牧草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我国的高质量饲料严重依赖进口。为此,研究人员寻找并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较高营养价值的牧草资源——菊芋。菊芋(helianthus dubusosus L,简称J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耐盐、耐寒、耐贫瘠、耐干旱和耐疾病等特性。该综述文章对菊芋作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牧草型菊芋秸秆在最佳采收期的粗蛋白、粗纤维以及钙含量可与目前常用的牧草资源如苜蓿干草、黑麦草、玉米秸秆等相媲美;同时,菊芋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类化合物、酚酸、倍半萜、多糖和氨基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以作为畜牧抗生素的有效替代品。该文章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提供了新路径。

  博士研究生汪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熊本海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受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等项目共同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ninu.2020.09.001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发现猪克隆胚胎发育关键候选基因
下一篇: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在生物感知技术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