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揭示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来源:科技管理处 作者:魏彩雯 发布时间:2020-11-09

  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统计,全世界水牛存栏量2.07亿头,分布在五大洲约67个国家和地区,为人类提供奶、肉以及畜力。白水牛是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其皮肤呈粉红色,被毛、角、蹄均为白色,而眼睛呈现黑色,在我国集中分布于贵州省遵义市,当地又称“亮毛牛”,深受农户喜爱。虽然人们已经知道水牛白毛色是显性遗传的性状,但其分子机制却一直未被解析。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家畜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omic analysis revealed a convergent evolution of LINE-1 in coat color: A case study in water buffaloes ( Bubalus bubalis )”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多种组学手段,对水牛白毛色性状的致因突变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测序、Nanopore单分子测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发现在白水牛Agouti信号蛋白基因( ASIP )上游存在一个LINE-1转座子的插入。该LINE-1长2809个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转座子的5’-UTR区域,但仍行使 ASIP 基因新的强启动子功能,使白水牛皮肤 ASIP 基因的表达量提高了近10倍,且LINE-1转录序列与 ASIP 基因编码外显子形成白水牛特有的融合转录本。组织学实验表明, ASIP 基因的高表达阻碍了黑色素细胞的发育,导致白水牛皮肤基底层缺乏成熟黑色素细胞及色素颗粒。这些全新的“组学”结果系统地揭示了水牛白毛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

  

  此外,课题组还通过对普通牛、水牛和牦牛基因组中LINE-1元件的进化分析,证明白水牛 ASIP 基因上游的LINE-1转座子元件属于物种特异的LINE-1亚家族,起源于沼泽型水牛亚种内的LINE-1转座事件。普通牛与水牛的 ASIP 基因都存在独立进化的LINE-1转座子插入,导致其毛色模式的改变,呈现了一种转座子调控基因表达并进而决定性状形成的趋同进化现象。

  

  水牛白毛色性状遗传机制的阐明,使其成为家养水牛中第一个被解析分子遗传机制的表型性状,丰富了人们对动物白毛色形成机理的认识,加深了对白水牛遗传特性的了解,为我国白水牛特色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选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毅副教授、国际家畜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牧草遗传资源联合实验室”韩建林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合作研究项目(31561143010)、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育发展支持计划”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来自中国、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泰国、老挝和孟加拉国的学者联合完成了此项研究;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遵义市及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北京交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等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也参与了部分工作。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279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绵羊季节性发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篇:牧草种质资源团队在豆科植物种子发育方面取得新进展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