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顾宪红课题组揭示热应激调控猪肉品质的机制

来源:家畜营养与调控创新团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9-13

近日,家畜营养与调控创新团队顾宪红课题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长期慢性热应激下育肥猪背最长肌的基因表达规律和DNA甲基化图谱,发现了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基因和代谢通路,并从表观遗传学方面对热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机制进行深入探索。该项研究的相关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分子遗传学与基因组学(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和《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杂志上。

据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养殖过程中高温的危害也愈发凸显,长期慢性热应激引起育肥猪营养物质的重新分配和自由基代谢的紊乱,进而使肉乳酸含量增加、系水力下降以及风味物质降解等,最终导致肉品质下降。

该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动物“环境应激-健康与福利-肉品质”之间的协同调控关系,此次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从长期慢性热应激条件下肌肉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micro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热应激影响猪肉品质的机理。研究发现,高温环境可引起育肥猪背最长肌中多种基因(如丙酮酸激酶PKM2、脂肪酸合成酶FAS、硬脂酸辅酶A去饱和酶SCD、热休克蛋白HSP90和免疫球蛋白样和纤维连接蛋白Ⅲ型域含蛋白质IGFN1等)的差异表达,且多种microRNA(如miR-183、miR-26a、miR-10b和miR-486等)对热应激条件下这些功能基因的表达调控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基因可影响肌肉的糖酵解、乳酸代谢和脂肪代谢等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猪肉品质。同时,表观遗传学的分析发现,热应激会影响猪骨骼肌C位点甲基化的比例,主要是增加CG区的甲基化比例,减少CHH和CHG区的甲基化比例,且甲基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内含子区,其甲基化比例高达70(见图4)。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共找到了57,147个差异甲基化区域,这些区域对应1,422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主要富集在肌肉发育、能量代谢、脂肪代谢等信号通路。此外,研究还发现了多组学间的关联性信息,这些信息将为今后从转录组和表观水平研究热应激对猪肉品质的影响提供新思路。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熊本海应邀在首届智慧畜牧业(亚洲)学术研讨会上做大会报告
下一篇:我所承担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增量项目重点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