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人民政协报]北京烤鸭再不用“填鸭”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年1月28日 作者:高志民 发布时间:2021-01-28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调研畜禽种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时强调,要“大力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作为畜牧业发展的“芯片”,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畜牧业竞争的焦点。1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科技创新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种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核心种源自给率超75%

  “良种作为畜牧业的源头,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率,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种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介绍说,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我国肉类产量7639万吨、禽蛋产量3468万吨;牛奶产量3440万吨。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实现了原产地与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与地方相衔接,建成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199个,省级场、区、库458个,保护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收录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引入品种及配套系948个。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在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指导下,依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建立的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联合科研院校和种业企业,建设和完善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了777个畜禽品种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共享;以冷冻精液、冷冻胚胎和体细胞等形式长期保存了300多个地方畜禽品种种质资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畜禽种质资源保存的多样性;对收集资源进行了基本性状鉴定,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种质资源,支持了一系列重要畜禽新品种的培育。

  一批自主创新技术不再“卡脖子”

  烤鸭是北京特色食品,烤鸭所用的鸭子,需要较高的皮脂率,这样在烤制的过程中,才不会变得干硬。在过去,为了让鸭子生长出足够的皮脂,养殖过程中一般都用“填鸭”的饲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强制育肥的方式,在效率、成本、动物福利等方面,都遇到了许多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牧医所已经育成“烤鸭专用配套系”,不再采用传统填鸭方式。牧医所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周正奎介绍,“新品种是以北京鸭为素材,通过分子生物技术,鉴定出其中和体脂积累、体型变大等有关的基因,加以利用,最终育成可以通过常规饲喂,就能满足烤鸭行业需要的北京鸭。新品种除了不再使用填鸭的饲喂方式外,生长时间、体型、体脂等都和原来的相近”。

  烤鸭只是肉鸭品种的一种,据介绍,科研人员还基于北京鸭,育成了两个适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鸭配套系,两个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优良特性。其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生长快,适合整鸭食品加工,“中新白羽肉鸭”适合分割加工。

  在鸡的育种方面,科学家们培育出了“栗园油鸡蛋鸡”和“京星黄鸡103”肉鸡配套系,两个配套系都是以北京油鸡为素材,但其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都有显著提高。

  在肉牛育种方面,以西门塔尔牛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暂定名),计划于2022年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这一新品种,在未来或将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在羊育种方面,培育了“高山美利奴羊”,填补了高海拔生态区细型细毛羊品种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高山细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与地方联合培育了“鲁西黑头羊”新品种,适应我国北方农区舍饲养殖。

  特定领域需攻坚

  建设禽畜种业“生命银行”

  发布会上,多位育种专家表示,目前在一些特定的领域中,种质、技术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确实还存在。

  “我国禽畜核心种源基本实现了自给,目前最大的短板还是在白羽肉鸡的育种工作。目前我国的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秦玉昌表示,中国的肉鸡品种中,目前占过半市场份额的白羽肉鸡仍是国外品种,而本土的黄鸡和817肉杂鸡则占比略低。

  肉牛育种同样如此,我国肉牛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兴起,积累时间很短,种质资源保存、技术开发等同样起步很晚,积累较少,种公牛依靠进口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此外,在基因编辑底层技术、育种芯片制造等领域,我国仍存在短板,也同样是未来需要继续攻克的技术领域。

  “发展的实践证明,育种是高新技术,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投入高、风险大的工作。”秦玉昌告诉记者,只追求“短平快”的,很难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育种是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但实施主体是企业,需要企业决策者从战略、资金、团队组建等方面给予高度和长期支持。

  “畜牧生产力的突破和跨越,总是以良种革命为先导。如果没有良种发展的新突破,就不可能有整个畜牧业发展的新跨越。”秦玉昌认为,我国禽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形势严峻而紧迫,应清醒认识到,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依然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尤其是近年来,受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叠加影响,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项目立项和建设,实现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核心功能。”秦玉昌表示,“十四五”期间力争将资源库建成全球保存畜禽种质资源总量最多、品种最全、体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打造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的“全球库”,成为世界领先的资源创新中心,为我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人民日报]我国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下一篇:[中国农村网]“肉蛋奶”种源多数靠进口?听听农科院专家怎么说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