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况介绍
-
科研成果
建所以来,牧医所先后承担各类项目课题近千项,累计取得国家级奖励成果32项(第一主持单位25项)、省部级科技创新成果176项,获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8项,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证书9个,国家专利授权10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600余篇,其中SCI论文2800余篇;出版著作430余部。(截至2024年底,2025年5月更新)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牧医所定位为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畜牧兽医综合科技创新研究机构,以畜禽和牧草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资源研究和品种培育为基础,以生物技术为手段,以营养与饲养技术研究为保障,以生产优质安全畜禽产品为目标,开展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学科的应用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 -
成果转化与院地合作
牧医所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畜牧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先后与多家企业开展了Z型北京鸭、黄羽肉鸡、“中苜”系列苜蓿以及优质乳工程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相继成立了畜牧、奶业、鸽业三个国家科技创新联盟,聚合全国畜牧业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等单位及专家开展科技协同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桥梁,推动现代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 -
国际交流与合作
牧医所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选派访问学者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接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组织和国际家畜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20多项。 -
平台与基地
牧医所现拥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基础支撑等各类平台30余个,其中6个国家级平台,13个省部级平台,5个国际合作平台,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畜禽营养与饲养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全国动物营养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是科技部认定的首批国家基础科技平台之一。中心实验室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70多台(套),建有品质安全检测、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成像等5大平台,向全社会实现科研资源开放共享,为行业科研提供服务。牧医所还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8个,包括北京昌平马池口综合基地、北京昌平南口基地、天津武清综合基地、内蒙古乌拉盖肉牛基地、甘肃平凉西部肉牛基地、河北廊坊牧草基地、内蒙古鄂托克旗牧草基地、河北献县肉鸭基地等。(2025年5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