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变污为宝,养猪场不再“臭名昭著”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李禾 发布时间:2018-02-09

  科技日报北京2月5日电(记者李禾)俗称“粮猪安天下”。生猪养殖不但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猪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河南是生猪养殖大省,数量位居全国前三甲。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面临环保、食品安全等压力,河南等传统生猪养殖大省,在养殖技术、发展模式上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做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多赢。

  环保压力倒逼养殖业转型

  2014年起正式实施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在禁养区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或未进行环评等,都要处以罚款。

  同时,从2018年1月1日正式开征的环保税规定,存栏规模达到或超过50头牛、500头猪或5000羽鸡(鸭)等禽畜养殖场都需缴纳环保税,而养猪场主要排放的是水和固体污染物。

  面对日益严苛的环保压力,传统养殖业不得不寻求转型之道。

  河南省畜牧局局长王承启表示,仅去年一年,在禁养区内,河南省共关闭或拆迁2081个养殖场。目前,河南省专业无害化处理场和收集点已达1515个,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规模养殖场数13943个。

  与此同时,面对区域发展以及养猪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国家队”——中国农科院也联合其他优势创新团队启动了“全国生猪绿色养殖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与示范”项目,以正在寻求传统养殖业转型之道的河南驻马店、确山市等为重点示范基地,在饲料营养、养殖管理、疫病防控、废物资源化、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协同创新。

  粪肥综合利用率已达85%

  提到养猪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据测算,目前生猪粪便产生量超过6亿吨,约占畜牧业粪便总量的1/3,综合利用率不到一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浦华说,生猪粪便处理的时空缺位,不但污染环境,而且散发的臭味,容易引来周边居民的抗议。

  于是,项目在河南、河北和广西等地开始综合示范“变污为宝”技术。

  “根据猪场污水产生量以及污水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铜和锌等浓度,接种合适微生物进行堆肥,发酵后还田还地,最终实现了养殖业与环保和谐发展。”该项目技术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宏福说。

  张宏福表示,通过新技术和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生猪粪肥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而该项目的目标是将这一数字提高到100%。

  王承启表示,只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极大减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改善。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更快,畜牧业绿色发展水平将会更高,畜牧业发展后劲才能更足。

  成本低了,抗生素残留没了

  2016年4月,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我国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欧盟多消耗饲料约0.5千克。

  饲料占生猪养殖总成本的70%。我国蛋白饲料原料对外依存度高,大豆70%以上需要进口,是我国养殖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通过新技术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和猪产肉率,抗生素使用量也会大幅减少。”张宏福说。

  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也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提出了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环保型饲料产品,支撑产业绿色提质增效的需求。

  为此,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团队研发了“仔猪营养调控与饲料配制技术”和“低蛋白饲粮在猪上的配制技术和应用”等技术体系。在维护猪自身免疫健康力的基础上,实现了无抗生素残留,绿色、高效饲养仔猪目的。此外,在河南示范养猪场,他们还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来降低猪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的排放,猪舍不再“臭名昭著”。

  张宏福说,通过使用一系列新技术,可提高仔猪采食量25%—60%,减少腹泻率70%以上;降低猪舍内二氧化碳排放20%—25%,还提高猪肉营养、风味及安全品质。正是采用了绿色养殖技术和模式,驻马店市每年向上海供应无抗绿色生猪300万头。

  创新为增产开辟空间

  截至目前,河南已建成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市5个,国家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基地7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0个、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1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7个,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场1700多个。

  无独有偶。在约束发展区内的福建、江西、湖南和北京,潜力增长区内的黑龙江和吉林,适度发展区的新疆和山西,该项目还选择小、中、大型猪场和母猪专业场分别进行示范。据统计,不同生态区域、生产水平、生产模式的示范企业、示范点年出栏生猪分别达800、200万头。

  浦华说,我国生猪产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能繁育母猪存栏数量保持不变,其每年多产一头仔猪,全国可增加猪肉产量382万吨;育肥猪的饲料和产肉比例降低0.1,全国就可节约600万吨饲料。不过,猪是单胃动物,与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等方面差异较大,绿色养殖技术和模式不能直接照搬。当前,我国也在东北等地开展了奶牛绿色养殖提质增效协同创新等项目,在不同区域,主要畜禽物种将逐步做到与生态环境、科学养殖、经济发展等相结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科技日报]“南猪北移”别让环境承受不了
下一篇:[工人日报]我科学家发现玉米秸秆高效利用新技术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