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农民日报]绿色技术为生猪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农民日报 2019年10月21日 作者:李丽颖 发布时间:2019-10-25

  生猪生产事关“三农”发展、群众生活和物价稳定,特别是近期猪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更是引起广泛社会关注。我国是全球猪肉消费和生猪养殖第一大国,但却不是养猪强国,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疫病风险高”等多重艰巨任务。特别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防控形势复杂严峻,亟需通过提升生猪养殖业整体技术水平,加快建立起绿色、健康、高效的现代化生猪产业体系。近日在浙江金华召开的“2019生猪绿色养殖模式集成协同创新技术交流与培训班”上,记者了解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的“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集成21项技术涵盖了生猪全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包括:批次化生产、生猪全周期精准营养与饲料配制、精准饲喂、无抗饲料与饲养、高效与智能化管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与疾病防控、节能设施工艺、营养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屠宰加工与品牌猪肉等方面,为生猪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综合防治疫病合理用药

  在我国生猪养殖疫病风险高,“养防结合、养重于防”、“少用药、慎用苗”的健康养殖理念贯彻不够。生物环境渐趋复杂,病原微生物变化多端,耐药菌株、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多种病毒发生变异,为此猪场必须进行疫病综合防治,采用合理用药技术。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吕建亮博士介绍了新型口蹄疫疫苗免疫临床评价技术。该技术应用后,种猪和仔猪免疫抗体合格率比实施前提高10%。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李国新研究员则介绍了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疫苗的研制与应用。该技术针对我国新近出现的毒力明显增强,抗原性发生改变的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该疫苗能使接种猪完全抵抗变异毒株或经典强毒株的攻击而免疫妊娠母猪也能为仔猪提供有效的被动免疫保护,已在多地规模化猪场进行了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猪伪狂犬病的发生与流行,降低了猪群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不仅提高了猪场的经济效益,而且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猪主要疫病防控技术与细菌病综合防控技术,对动物专用抗生素盐酸沃尼妙林(Valnemulin Hydrochloride)进行工艺改良,该抗生素对猪支原体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进行治疗,且不会加重细菌抗药性。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李秀波研究员介绍说,生产出的盐酸沃尼妙林原料及预混剂,具有用量小、毒副作用低,疗效显著等优点,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应用。生猪的支原体及猪密螺旋体病的治愈率达86%以上。

  饲料营养调控实现健康无抗

  “猪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研究员在猪健康无抗营养饲料技术研究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二十多年,在长期科研生产实践中他发现,现代猪品种生产性能大幅度提高,仔猪提前补饲和断奶成为关键技术环节。仔猪断奶应激严重,生长迟缓,腹泻率、死亡率高。而且我国缺乏配制仔猪饲料的乳制品等原料,使用血浆蛋白粉、肠膜蛋白粉等动物源性蛋白饲料造成严重的生物安全隐患。此外,国内仔猪饲料市场一度被外资企业垄断,严重制约内资企业的发展。

  因此,张宏福研究员联合多家科研院所、一线企业,研发了以维护肠道健康与减少环境排放为核心的仔猪营养与饲料调控综合技术,“该技术通过氨基酸平衡、低蛋白日粮、微生态制剂与优化酶制剂等方法手段实现维护微生态平衡、促进免疫机能发育,减少环境氮、铜与锌的排放。”张宏福研究员介绍说,“通过该项技术,21~65日龄仔猪增重提高3.5~3.8kg,腹泻率降低65~80%,育成数增加2.1~2.3头/窝,减少仔猪用药85%以上,重金属元素排放量减少7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

  全产业链控制猪肉质量安全

  保障猪肉质量安全关系到养殖、屠宰、流通等多个环节,其中屠宰环节检疫检验是保证猪肉质量安全的最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猪肉等动物性食品进入市场的最后防线。天津农学院陈长喜教授介绍了生猪屠宰全程质控与预警化系统。该系统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猪屠宰按只追溯,对在屠宰过程中的生猪由进场查验、待宰观察、生理检验与检疫、问题猪肉自动分轨、产品入库与售卖、检疫证激光灼印、政府检疫出证实现生猪屠宰全程监管,实现了信息可追溯、事后可监督,优化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生产流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猪肉质量安全信息的知情权,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李侠研究员介绍了生猪屠宰损耗控制技术。该技术围绕宰前应激、屠宰损耗控制及宰后减损提质三个方面,开展了技术创新与应用,对于保障我国优质生鲜猪肉供给、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张宏福研究员表示,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进企业,同实际生产进行对接,才能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这些绿色技术目前已经在国内多家生猪企业集成示范,取得良好效果,推动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21项绿色技术提升生猪产业竞争力
下一篇:[科技日报]告别“填鸭”模式 肉鸭养殖走向绿色化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