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新华网]这两种西藏特有的黄牛“不能在我们手里没了”

来源:新华网 2022年8月24日 作者:刘诗平 发布时间:2022-08-24

这两种西藏特有的黄牛“不能在我们手里没了”

总数不足60头的阿沛甲咂牛与樟木牛抢救性保护正在展开

村民平措家的阿沛甲咂牛母牛及其刚生下5天的小牛。本报记者刘诗平摄

阿沛甲咂牛与樟木牛是西藏自治区特有的黄牛,作为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形成的地方品种,是国家培育适应高原环境品种的战略资源。然而,根据2021年的普查数据,阿沛甲咂牛仅存39头,樟木牛数量更少,仅存19头,均面临严峻的灭绝风险。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在西藏采访时了解到,随着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深入推进,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家底日渐清晰,抢救性保护工作正在展开。

两种牛分别仅存39头和19头

“20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初开展的两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都没有覆盖西藏地区。2021年初,农业农村部全面启动为期3年的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青藏高原成为调查重点。”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禽种业处四级调研员史建民说。

根据2021年进行的面上普查,阿沛甲咂牛仅存39头,集中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仲莎乡,因为这里没有进行黄牛改良而得以保留,目前存在消失灭绝的风险。樟木牛仅存19头,集中在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帮村,灭绝的风险更加严重。

在工布江达县仲莎乡比久村,记者见到了阿沛甲咂牛。这种牛体型不大,毛色以黑色或黑花为主,额部白色居多,角细短,公牛角多向前上方呈“V”型,母牛角多竖直向上呈半弓形或向外呈倒“八”型,乳腺比当地其他黄牛发达。

“产奶表现突出的阿沛甲咂牛一年产奶超过200天,年产奶量可达1000千克左右,乳脂率高。牛奶制成的酥油特别香,吃过之后就再不想选别的牛奶制酥油了。”一家三代都放养阿沛甲咂牛的比久村老村长土都说,阿沛甲咂牛是在南亚瘤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基础上选育形成,在本地有上百年的饲养历史,非常适宜本地环境条件。母牛产奶量、乳脂率都高于其他黄牛品种,深受村民喜爱。

家里养了8头阿沛甲咂牛的比久村村民平措说,平时繁殖母牛为半舍饲饲养,产奶母牛放牧地离村庄较近。夏秋季产奶母牛在挤奶前补给精料,冬春季所有母牛都补给干草或秸秆等。

“阿沛甲咂牛一直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由于群体规模较小,目前品质和数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有下降趋势。由于缺乏系统选育,其他牛品种对阿沛甲咂牛的影响日益增加,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林芝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次仁说。

樟木牛的中心产区是聂拉木县樟木镇,樟木牛由本地黄牛、牦牛及瘤牛杂交形成。樟木牛毛色较杂,有黑、银白等不同毛色。个头不大,但大于阿沛甲咂牛。有肩峰,其中公牛肩峰较母牛明显。

家有多头樟木牛的巴桑告诉记者,樟木牛奶用性能突出,表现好的母牛产奶期达六七个月,年产奶可达1000千克。除满足犊牛的哺乳外,牛奶主要用于提取酥油。

“西藏有西藏牛、日喀则驼峰牛、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四个黄牛品种。以往樟木牛多被归类于西藏牛,后来经过深入调查和鉴别,确认樟木牛是一种稀有的、对高山峡谷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地方品种。”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站长尼玛群宗说,樟木牛目前群体数量少、繁育体系不健全,尤其是2015年尼泊尔地震发生后,转移去日喀则其他地方的樟木牛,因不适应更高的海拔和干燥环境,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气候环境变化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畜禽种质资源群体数量和区域分布发生很大变化,地方品种消失风险加剧,一旦消失灭绝,其蕴含的优异基因、承载的传统农耕文化将随之消亡,生物多样性也将受到影响。

高原缺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方品种,是国家培育适应高原环境品种的战略资源。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造就了地方品种较强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高级畜牧师陆健认为,当前,迫切需要摸清这两种黄牛的遗传资源家底,实施有效保护。

建立体细胞遗传资源进行保护

针对阿沛甲咂牛与樟木牛存栏数量少、存在消失灭绝风险的情况,7月下旬,农业农村部组织调研组来到工布江达县仲莎乡比久村,对39头阿沛甲咂牛的体尺、体重、胸围、腹围、管围等进行了测量,同时采集血液样本和进行耳组织采样,完成了阿沛甲咂牛精准鉴定样品采集和生长性能测定等工作。

专家组出具的《阿沛甲咂牛遗传资源鉴定意见》指出,这些牛群长期本品种繁育、来源清晰,分布区域内未大规模开展外来品种杂交改良。建议进一步加强性能测定、实施补充调查,尽快形成保种方案,确保资源不灭失。

据聂拉木县政府的调查和统计,樟木镇帮村共有樟木牛19头,由3户农牧民所有,其中母牛14头、公牛5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雅春与调研组成员一道对聂拉木县樟木镇9头樟木牛进行了体尺、体重等生产性能测定,并采集了血液样本;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余大为采集了3头樟木牛的耳组织,制作并保存了多份冷冻体细胞。

“我看过全国很多地区不同种类的黄牛,阿沛甲咂牛在高海拔条件下生存,樟木牛在高海拔、高热、高湿环境下生存,是适应当地挑战性环境而形成的优良遗传资源。内地黄牛一般不挤奶,没有产奶功能,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不仅产奶,而且制成的酥油广受欢迎。”王雅春说,“不过,目前本地牛群养殖完全‘靠天’,且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优质遗传资源没有成为本地真正的名片。”

从事动物克隆研究的余大为博士说,动物克隆技术可以批量复制优秀的动物个体,用于极优秀家畜个体的快速扩繁。因此,在此次西藏地方品种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抢救性保护行动中,国家制定了建立牛的体细胞遗传资源进行保护的方案。

“濒危物种不能在我们手里没了”

“阿沛甲咂牛与樟木牛的抢救性保护不能等、也不能拖,必须摸清家底、加强保护。”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处长于福清说。

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和全国畜牧总站已经与西藏自治区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一道,研究制定了抢救性保护初步方案。根据方案,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的保种目标是:现有群体数量不减少,保存一定数量冷冻体细胞、精液、卵子、胚胎等遗传材料,逐步实现群体数量的增加。

畜禽活体保种是目前最有效的保种方式,遗传材料冷冻保存是重要补充。王雅春认为,抢救性保护的第一步,是对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进行登记、调查、测定,制定统一的品种标准。目前,这两种牛都有数量可观的活体,首先是做好活体保护的各项方案,发挥各方合力推进抢救性保护。

余大为说,通过克隆技术,可以批量生产濒危的阿沛甲咂牛和樟木牛个体。比如此次调研过程中,只找到一头用于种用的阿沛甲咂牛种公牛,且只有一岁半,还不能获取生殖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如果这头公牛在性成熟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该品种将面临灭绝的风险。经过体细胞保存后,则可以利用动物克隆技术随时复制该公牛个体。

聂拉木县副县长格桑次仁表示,“濒危的物种不能在我们手里没了”,会全力做好樟木牛的调查与保护。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人民日报]我国肉牛育种获得重大突破 “华西牛”综合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篇:[央广网]节前看消费:需求增加带动猪价上涨 国家发改委9月份开始分批次投放猪肉储备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