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人民日报】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科技视点 走近优秀创新团队)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喻思南 发布时间:2024-06-24


1719173780715_1.jpg

侯水生院士在鸭场测量种鸭胸肌大小


绿树浓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牧医所”)北京昌平基地,一栋栋鸭舍整齐排列,整洁干净。

每年约1/3的时间,唐静都待在昌平基地“养”鸭子。他是农科院牧医所副研究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领衔的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的一员。谈起团队的工作,唐静满脸自豪:“市面上每3只鸭子里就有1只是我们培育的品种。”

“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和肉鸭供给,我们有了底气”

见到唐静时,他正忙着测量鸭子胸肌大小。唐静左手熟练握住鸭脚,将鸭子放在操作台上,右手拿起超声波仪器,在鸭身上轻轻前后挪动,胸肌的长宽、厚度等信息便显示在屏幕上。

“这是6周大小的肉鸭,监测它们的生长情况,为的是选育出优质的种鸭。”唐静告诉记者,为筛选出一个好品种,他们每年需要对几万只鸭子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如体重、采食量、胸肌厚度、产蛋量等。

具体来说,鸭子在出壳时就有一个编号。当鸭子3周大小时,科研人员会测定饲料转化效率,即鸭子吃了多少饲料,长了多少肉。待鸭子长到6周大小时,还会开始对其进行一系列指标体检。之后,根据不同需要,选择性能优异的鸭子繁育下一代。

“瞧,这是团队培育的不用填饲料的‘Z型北京鸭’。”在一栋鸭舍,唐静指着一群正在采食的鸭子说。

“Z型北京鸭”主要用于制作烤鸭,对皮脂沉积率要求较高。过去,为实现长厚皮脂,在饲养后期得靠人工填喂饲料来催肥鸭子,效率低不说,还会损伤鸭子的消化道。

不采用人工填鸭的方式,能不能长厚皮脂?侯水生团队通过杂交育种等方法,培育出的“Z型北京鸭”,每天自由采食250克左右,即可达到烤鸭所需要的皮脂沉积率,实现了从“填鸭”到“免填”的重大突破。

除了“Z型北京鸭”,侯水生团队还培育出了多个鸭子品种。穿行在鸭舍间,唐静一一给记者介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中新白羽肉鸭”胸肌发达、皮脂率更低;还有“中畜长白半番鸭”主要用于生产鸭肝……“它们都是我们多年培育出的‘宝贝’。”

与今天肉鸭品种众多不同,30多年前是另一番模样。利用我国北京鸭遗传资源,国外公司培育出了肉鸭新品种“樱桃谷”。20世纪80年代,樱桃谷鸭引入中国后,凭借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皮脂率低等优点,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制作咸水鸭、卤鸭、酱鸭的主要原材料。为此,国内肉鸭养殖企业不得不花费高价引种。当时,由于研究起步晚、科研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自主育种基础薄弱,我国肉鸭种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侯水生所学专业本是动物营养,1997年他接手组建团队开始做水禽育种。“做好养殖,品种是第一要素,这是竞争的根本。”侯水生说,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育出自主优良品种,改变种鸭受制于人的局面。

白天在鸭场做实验,晚上泡在办公室学理论,团队成员回忆:“起步头两三年,侯水生从没在深夜12点前离开过办公室,灯总是亮着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以我国北京鸭等为资源,侯水生带领团队采用杂交、近交、双向选择等技术,陆续培育出了30多个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良性能的肉鸭专门化品系。

“有了优良品种,我们国家肉鸭产业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芯片’,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和肉鸭供给,我们有了底气。”侯水生说。

“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做强肉鸭产业,育种只是第一步。樱桃谷鸭一些指标依旧有优势,需要持续追赶。此外,一些养殖场、养殖户的观念仍难以转变,他们认定:“进口种鸭质量就是好。”

怎么办?侯水生深知:“育种不能停留在实验场,必须把好品种推广出去,到市场上去比拼。”

走向市场,单靠科研机构远远不够。2012年,侯水生团队与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协议,探索“科企联合育种”模式。

经过7个世代选育,2018年,侯水生团队与塞飞亚公司合作取得突破,成功培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的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并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知道侯水生团队“养”的鸭子好,越来越多企业登门寻求合作,团队耐心指导,“科企联合育种”不断结出硕果:与新希望六和集团公司联合攻关,培育出“中新白羽肉鸭”,完成对樱桃谷鸭替代;与河北献县乐寿鸭业公司合作,在沧州地区推广“Z型北京鸭”,让当地成为全国烤鸭坯的集散地,带动上万人脱贫致富……

与企业顺畅合作,有何诀窍?“一定要懂产业需求,清楚企业要什么。”侯水生说。贴近市场,选育有了明确的方向。侯水生团队培育的肉鸭品种在饲料转化效率、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病能力等方面的指标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该团队培育的4个白羽肉鸭新品种年出栏量超过18亿只,有力促进了肉鸭产业转型升级。

合作初期,养殖企业对肉鸭新品种不熟悉,为帮助企业提升育种水平,侯水生和团队长期驻点养殖场。参与育种场设计、制定育种方案、开展育种培训……从塞北草原到西部小镇,再到江南水乡,处处留下侯水生团队的足迹。

深入参与育种、饲养、加工等各个环节,熟知肉鸭产业全链条,反过来也推动了科研工作。“做研究,为的是解决问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做的工作就是‘空中楼阁’。”侯水生说。

瞄准产业需求育种的理念,侯水生团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周正奎便是其中之一。

周正奎博士毕业后,在一家科研单位做遗传学研究。2014年,他加入侯水生团队。近些年,周正奎开始着手研究水禽品质育种难题。通常,长得快的鸭子,口感容易受影响,怎么兼顾效率和品质,便是他希望解决的问题。

周正奎告诉记者,如果用几只鸭子做实验,也能得出数据,文章还能发得更多更快,但研究结果通常对产业价值不大。只有明确产业问题,通过构建大规模的遗传群体,以及长期的实验和观察,才能选育出真正有用的品种。

“做‘能落地’的研究是团队共同的目标,方向一致,大家就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周正奎说。如今,他已成长为团队首席科学家,团队中许多青年骨干也快速成长。

“别人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努力”

唐静是侯水生的博士生,专长是动物营养。他告诉记者,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肉鸭对饲料的营养需求各不相同。我国土地资源紧缺、饲料原料不足,保障优质肉鸭供应,既要培育饲料转化效率高的优良品种,也要尽可能实现肉鸭的精准营养。

“饲料约占肉鸭养殖成本的70%,精准营养能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唐静说,经过20多年研究和反复实验,团队完成了不同生长阶段北京鸭对30多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基于对不同生理阶段肉鸭和种鸭的能量、蛋白质、钙磷、多种氨基酸与维生素需要量等数据,侯水生团队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兼备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肉鸭饲养标准》,为科学养殖提供了准绳。依照该标准,每年生产的饲料超过1000万吨。

“侯老师满脑子想的都是鸭子。”在唐静看来,侯水生对“养”好鸭子很痴迷。多年以来,团队有一个规矩:凡是新成员,首先都要到昌平基地实习,学习了解鸭子的生物习性、养殖技术、表型测定、选种育种技术等,没学过关的,还要重新实习。

侯水生以身作则,事务再繁忙,他也会抽时间来昌平基地,与团队讨论育种工作。

从早到晚琢磨怎么“养”好鸭子,为精准了解鸭肉胸肌含量,侯水生团队在全球首次引入超声波选育技术;为更好检测鸭子进食和生长情况,团队自主设计了自动饲喂测定系统、行为跟踪测定系统等设备,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动肉鸭遗传改良。

近些年,跟踪基因组学与分子育种前沿技术,侯水生团队组织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成功定位和解析了北京鸭羽色、饲料转化效率、体格大小和肉品质等重要性状的主效基因及其作用机制,为肉鸭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数十家企业慕名前来寻求合作,侯水生团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帮助一些小养殖场成长为知名的养殖企业。

刚接手肉鸭育种研究时,昌平基地条件简陋,还负债几十万元;有一段时间,科研经费紧张,出成果周期长,团队发展受到影响;向养殖企业推广新品种时,也曾因为不受信任而吃闭门羹……回顾过去近30年科研工作,侯水生和团队遇到的困难不少,但都一一克服了。

面对困难,侯水生团队始终保持乐观。团队实验室里,一块展板上,写着侯水生总结的团队价值观,其中一条便是:“以积极向上为荣,以消极散漫为耻。”

“培育吃得少、长肉多、发育快、肉质好的鸭子是永远的课题。别人在进步,我们也要不断努力。”侯水生说,“肉鸭育种还有很大空间,团队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新华社】我国科研人员成功实现鸡冷冻卵巢组织活体复原
下一篇:【农业农村部】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0298号(农业水利类021号)提案答复的函摘要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