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媒体牧医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牧医
分享到

【光明网】侯水生委员:以乡村小微企业为抓手,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5-03-07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而乡村小微企业是激活农村经济的‘毛细血管’。”2025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建议,以乡村小微企业为抓手,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瓶颈,为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作为长期扎根农业领域的科学家,侯水生通过实地调研与科技帮扶实践发现,乡村小微企业扎根县域,直接带动农民就业,是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纽带。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通过科技帮扶200余家小微企业,覆盖水稻、菜心、茶叶、清远鸡、肉鹅等25个特色产业,带动4000余名农民就业,企业效益普遍提升20%—30%。然而,这类乡村企业还面临技术、资金、设施设备等短板,亟须政策与资源的精准扶持。

侯水生将乡村小微企业定义为“扎根乡村、组织农民生产、工商注册的经济实体”,并指出其三大特征:一是产品以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主,如清远鸡、丝苗米等;二是经营主体兼具乡土智慧与市场意识,成为返乡青年创业首选;三是就业吸纳能力强,为留守农民提供稳定岗位。数据显示,单个乡村小微企业平均雇工5—20人,成为县域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

针对乡村小微企业当前的处境,侯水生建议,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科技帮扶吸引30-40岁青壮年返乡创业,形成“专家+企业主+农户”的传帮带模式。在清远实践中,144名专家团队与企业结对,通过现场指导与线上培训,三年间培育出200余名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产业带头人。

建立“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实现科技服务下沉一线。在清远实践中,团队为200家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手册,引入60余个新品种,开发数字化管理工具,使产品合格率从75%提升至95%以上。

此外,要推动传统生产工具向标准化设备转型。例如清远葡萄种植企业通过滴灌系统改造,实现节水30%、产量提升25%;养鹅企业引入自动化喂料设备后,养殖效率提高40%。侯水生建议将乡村振兴资金优先用于设备升级,通过“小额贷款+财政补贴”缓解企业负担。

“乡村振兴要让农民在家门口端稳‘饭碗’。”侯水生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政策、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一线集聚,通过乡村小微企业的提质增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记者:宋雅娟 谢芸

视频制作:王一帆(实习)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农民日报】两项行业标准发布,引领青贮饲料质量科学化评价新阶段
下一篇:【央视农业】《主播说三农》奇怪!春天到了,我们为啥非要聊羽绒?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