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2017年度)》发布:优质奶产自本土奶

来源: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 发布时间:2018-12-10

  

  在全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奶业创新团队”)自2016年以来,连续3年发布《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客观评估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与关心奶业的社会各界,尤其是消费者开展充分交流。

  2017年,奶业创新团队联合全国50余家风险评估与质检单位,近百名科技人员的研究积累。在《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奶业当前形势,介绍了国产奶质量安全水平现状,展示了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结果与科技创新进展,针对兽药残留、耐药性以及嗜冷假单胞杆菌进行了系统的风险评估,总结了优质乳工程技术进展,开展了相关国际合作与交流。使用60余个图表,大量数据客观评估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并与关心奶业的社会各界,尤其是消费者开展充分交流。

  国产奶与进口奶:区别在于“热伤害”。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的液态奶,都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食品安全方面有保证,可以放心饮用。但是,对品质评估分析发现,国产奶与进口奶存在显著差别,进口液态奶品质偏低。

  进口液态奶中活性蛋白质因子含量显著偏低。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对β-乳球蛋白的评估结果表明,国产优质巴氏杀菌奶中的平均值为2291mg/L,最低值为2078mg/L;进口巴氏杀菌奶中的平均值为186mg/L,最低值为182mg/L,β-乳球蛋白的水解物或分子修饰物,具有降胆固醇与抗氧化等生理活性。国产优质巴氏奶的乳铁蛋白平均含量为10.4mg/100g,进口奶只有1.3mg/100g,差异显著。乳铁蛋白在抗菌、抗病毒、抗癌等方面的功能也得到不同研究者的科学实验证实。

  进口液态奶保质期偏长。国产优质巴氏奶的平均保质期为6天,而进口巴氏奶的平均保质期为16天。国产优质UHT奶的平均保质期为182天,进口UHT奶的平均保质期达到318天。进口液态奶的保质期普遍长于国产液态奶。

  进口液态奶糠氨酸含量偏高。国产优质巴氏杀菌奶的平均糠氨酸含量为6.2 mg/100g蛋白质,最高值7.7 mg/100g蛋白质,而进口巴氏杀菌奶的平均糠氨酸含量为49.2 mg/100g蛋白质,最高值79.4 mg/100g蛋白质。糠氨酸含量过高,表明牛奶的受热程度高、保存时间长或者运输距离远。

  优质奶产自本土奶。众所周知,母乳在尽短距离、尽快时间喂到婴儿口中,效果最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与其他食品相比,奶类产品是更加鲜活、娇嫩的食品,含有种类繁多的活性营养因子,是养育生命的必需物质。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开展的系统评估证明,这些活性营养因子特别脆弱,容易受到过度加热、远距离运输或者长期保存的伤害而失去活性。因此,优质奶产自本土奶,是科学规律,也是国产奶立于不败之地、应对进口冲击、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是我国奶业发展的方向。

  按照《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部署,到2020年我国国产奶量约4100万吨,还有1700万吨需要进口。要以开放的心态、自信的心态对待进口奶。适当进口奶产品,是对国产奶数量不足的补充。但是,优质奶的大旗,还要依靠国产奶来扛。

  国产奶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食品抽检合格率97.6%,其中奶制品合格率99.2%,所以,奶制品合格比例远高于整个食品合格比例,是名副其实的安全食品。

  2017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婴幼儿配方奶粉225批次,被抽检样品合格率100%。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安全继续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欧盟官方的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2017年年度报告中,食品不合格通报3403起,其中奶产品相关61起,占1.8%。可见,即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奶产品安全整体上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奶业科技进展——乳铁蛋白抑瘤作用及机理。牛奶乳铁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抗寄生虫、免疫调节等作用,但是关于乳铁蛋白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较少。因此为弥补关于乳铁蛋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空白,研究从体外细胞试验和体内动物试验两方面出发,分别探讨乳铁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研究表明,乳铁蛋白在体内与体外试验中均能显著的抑制肿瘤活性,并且乳铁蛋白可以减轻5-Fu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协同增加抗肿瘤效果。乳铁蛋白抗肿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包括VEGFR2、VEGFA基因在内的血管生成相关的通路有关。该研究为开发新的抗结肠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优质乳工程进展。依托牧医所建设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优质乳工程”工作在产业层面上进一步增强影响力,2016年一开始仅有2家企业示范,2017年发展到23家企业示范。

  2017年度,联盟以生乳用途分级技术、加工工艺优化技术和奶产品品质评价技术等3项技术为核心,建立优质乳工程技术规范6套,组装集成为“优质乳工程技术体系”,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联盟凝聚力,在光明乳业、现代牧业、新希望等18个省23家企业示范应用,引导行业建立品牌至上、品质优先、绿色低碳、利益平衡的发展新模式,生产出品质全面优于进口的奶产品,培育了国产优质乳品牌,从根本上提升了示范企业对进口奶的核心竞争力。

  2017年度,示范企业共举办优质乳品牌宣讲会77次,发放线上线下科普教育资料7.3万册(篇),参加优质乳现场科普的消费者28.71万人次,线上访问交流人数达到7724万人次,市场销售增长10%以上。新希望华西乳业优质巴氏杀菌乳销量同比增幅18%;长富乳业增长13%,优质巴氏杀菌乳占福建市场90%,优质乳品牌影响力逐渐得到全国消费者的认可。国产奶业正在实现从简单变换花色品种,向提升内在品质,打造优质乳品牌转变。

  示范企业去掉了传统加工工艺中的预巴杀和闪蒸工序,加工温度由原来的95度下降到75℃。示范企业每加工1吨巴氏杀菌乳节约48.55元,加工成本降低15%以上。降低CO2排放46.51千克,降低SO2排放0.15千克,降低氮氧化合物排放0.13千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水禽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在京启动
下一篇:我所苗向阳研究员团队发现猪脂肪组织调控基因及分子机制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