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全面解析了肉牛体重相关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为阐明复杂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见解,也为家畜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上。
肉牛体重相关性状是肉牛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性状。团队采用多组学整合策略,综合利用肉牛(华西牛)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转录组、表观组及 Hi-C等数据,鉴定出两个影响体重相关性状的候选多效基因座LAP3-LCORL和PLAG1-CHCHD7。整合多组学功能注释、选择信号及分子验证等方法,捕获 LAP3-LCORL 基因座中的变异(rs110242144)是体重相关性状的候选多效变异。同时,综合分析揭示LAP3-LCORL基因座的候选基因与人类身高、体重等性状相关,且该区域变异在多种家畜中均位于体重和胴体重QTL区域,表明基因可能经历了跨物种的平行进化与选择。
牧医所牛群皓博士和武嘉远硕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凌洋研究员、李俊雅研究员以及George E. Liu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gpb/advance-article/doi/10.1093/gpbjnl/qzaf067/823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