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科研活动

首页> 新闻中心> 科研活动
分享到

牧医所阐明藏马驯化历史和低氧耐受机制

来源:畜禽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团队 作者:蒋琳 发布时间:2019-08-15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资源创新团队在藏马驯化历史和低氧耐受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发现了藏马低氧耐受遗传调控机理,并重现了中国马驯化起源历史。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分子生物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影响因子IF为14.797)。

  马的驯化起源对世界战争、运输和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但由于家马祖先的灭绝和青铜早期遗址缺乏,中国马驯化起源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国外普遍认为中国马起源较晚,约在殷商时期。另一方面,藏区极端环境严重阻碍了低氧耐受性的研究。创新团队在首席马月辉研究员(本文的通讯作者)带领下,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平台”支持,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寻遍祖国大江南北,系统性地收集并保存了26个家马品种,合计获得近千份的遗传材料,累计进行了百余次的高原血氧实验测定,为后期的基因组测序和关联分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团队通过多种进化模型的构建和模拟,首次推演出距今约3700年前中国马祖先发生了一次重要分化事件,形成北方马、西南马和藏马这三大类群,结论支持了中国马驯化起源远早于殷商时期的观点。还发现藏马与西南马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基因交流,与连通滇藏的“茶马古道”时间一致。此后基于选择信号和携氧能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藏马低氧耐受的致因突变——低氧诱导因子EPAS1的R144C,能够增强EPAS1的稳定性,上调HIF低氧诱导通路基因的转录,进而提高藏马的携氧能力和低氧代谢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藏区极端的低氧环境。该研究为藏区克服“低氧瓶颈”进行马匹引种改良提供了可能。

  本文的第一作者刘雪雪博士入选2019年度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项目。该派出项目主要资助优秀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到国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学科领域,合作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第一年国家资助30万元人民币,第二年经费由国外接收单位机构合作导师负责筹集承担,每年赞助120人。本文的通讯作者之一、院青年英才蒋琳研究员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国际古马研究专家Orlando Ludovic教授将成为该项目的合作导师,未来三年将在全球马驯化起源和杰出性状研究上紧密合作。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2553、U1603232)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ASTIP-IAS01)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mbe/advance-article/doi/10.1093/molbev/msz158/5526924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我所在微量元素铜调控脂肪代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下一篇:我所猪肉富硒与硒形态分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