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专业设置

首页> 研究生教育> 专业设置
分享到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来源:人事教育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4-13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由动物遗传育种学与动物繁殖学两个学科组成。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动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也是研究动物的遗传发育规律,动物品质的改良,杂种优势的利用以及新品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科学。早在公元前9000 年左右人类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但直到公元1750 年之后才开始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动物选种。达尔文《物种的起源》一书标志着现代生物学的开始,孟德尔建立了现代遗传学理论,随着群体遗传学理论建立,数量遗传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动物育种计划》的发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繁殖理论和繁殖技术的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生殖的生理现象、规律和机理, 以及提高和控制动物繁殖的技术方法。20世纪30年代出现并于50年代在世界上被广泛应用的人工受精技术是对畜牧生产的一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胚胎移植技术进入了畜牧生产的实际应用阶段,是动物繁殖学的又一次革命。近年来,从分子水平研究动物繁殖调控机理已成为学科前沿。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是畜牧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品种贡献率在畜牧业中占40%以上。通过育种和繁殖工作,可扩大良种覆盖率,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对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学科具有雄厚的历史积淀,发展与时俱进,紧密围绕学科国际发展前沿和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宗旨、以推动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提升我国畜牧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目标,紧跟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情,拓展研究领域,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一)动物种质资源(Animal germplasm resources) 动物种质资源方向重点研究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创新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收集整理我国特有动物遗传资源,对国内外畜禽种质资源材料进行鉴定和评价;开展动物保种理论和方法研究,探索活体保种、胚胎、精液、基因和细胞保存的技术方法;分离和鉴定我国地方品种特有的DNA 资源,开展畜禽品种遗传资源的起源、分类、进化和基因资源挖掘的研究与应用。 

(二)动物遗传育种(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动物遗传育种是动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的综合,在研究动物的遗传物质的化学和生物学、动物生长发育中遗传与变异的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是遗传学原理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研究群体数量性状的科学。细胞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是从细胞学的角度,特别是从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着手研究遗传现象,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机制。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主要从DNA、RNA 和蛋白质水平研究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变异、基因的表达调控和功能,以及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和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三)动物繁殖(Animal reproduction) 动物繁殖学是研究动物繁殖理论和繁殖技术的科学。主要研究动物生殖的生理现象、规律和机理,生殖内分泌以及提高和控制动物繁殖的具体技术方法。具体包括配子的发生、生殖道和性腺的结构与功能、内分泌对生殖的调节作用、性行为、受精、胚胎发育、妊娠和分娩机理、繁殖分子调控机理及繁殖工程等。 

(四)动物基因与细胞工程(Animal gene and cell engineering) 动物基因与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动物进行遗传修饰和定向改造。研究领域包括染色体工程、细胞质工程、细胞融合工程、干细胞工程,DNA 重组、转基因动物以及转基因动物安全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等。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