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我所2项成果喜获院2014年度科技成果奖

来源:科研与开发管理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4-06-23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发布2014年度科技成果奖授奖名单,共20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其中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5项、二等奖成果14项。我所2项成果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冯书堂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际首例小型猪近交系研究与鉴定”成果被授予特等奖。该成果历时十年,以2头五指山猪为系祖培育的F13-F17近交群体为材料,继续采用“近亲交配”、笼架饲养技术等综合措施,逐步克服后代畸形率高、弱仔率高、成活率低等三大阶段性难题,育成国际上首个近交系猪;揭示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遗传规律;创新了猪近交系全基因组水平验证策略及手段,验证近交系猪培育的科学性;首次提出近交系猪品种鉴定标准;创建了近交系猪异种皮肤移植鉴定方法,丰富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的理论与实践。

已累计向70多个单位提供了合格的实验用猪上千头,在生命科学和实验动物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人类疾病模型、新药鉴定、食品安全、人类医用生物辅料和异种器官移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效益。

C:\Users\tf\Desktop\1\幻灯片2_meitu_5.jpg

杜立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中国肉羊优异基因发掘利用与群体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成果被授予二等奖。该成果历时12年,挖掘和鉴定了30个与羊繁殖力、生长、胴体、肉质等性状相关的基因,建立了6个具有育种可利用价值基因的检测技术;揭示了中外绵羊肌肉形成和脂肪分化相关基因通路差异,首次发现1个与骨骼肌发育有关的基因网络,构建的绵羊miRNA和甲基化图谱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研发并建立了包括肉羊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技术、繁殖力、生长、胴体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基因检测技术、多基因聚合配套系选择技术。

建立了优质种羊快速扩繁技术,在国际上首创基于基因聚合的肉羊配套系选择方法,以及三元配套系生产组成的肉羊商业化育种模式,创新集成了绵羊二年三产繁殖调控技术模式。目前已选育出3个杜泊羊专门化品系,形成湖羊高繁等4个品系,以及澳×杜×湖等7个杂交配套模式。

C:\Users\tf\Desktop\1\幻灯片1_meitu_4.jpg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 “农用林业与可持续畜牧业联合实验室”召开工作会议
下一篇:农业部奶业技术研究实验室通过四方验收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