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至19日,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聘用人员“十四五”聘期考评暨学术研讨会议在成都召开。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李宇飞,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四川省畜牧总站副站长王斌等出席会议。
侯水生院士对体系“十四五”工作进行了总结。“十四五”期间,水禽体系完成54个肉鸭品系、13个蛋鸭品系和24个鹅品系的选育工作,成功培育8个国家级水禽新品种(配套系)。在鸭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解析和基因组选择技术优化奠定基础。系统研究了肉鸭、蛋鸭不同阶段营养需要量数据,制定了肉鸭、蛋鸭营养需要量国家标准。形成了集中育雏、立体笼养和生物发酵床养殖等多项水禽高效养殖技术。在云南、贵州等全国18个省市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中,体系自主培育的水禽新品种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白羽商品代肉鸭超过20亿只,占全国市场50%以上;蛋鸭新品种3200万只,占全国市场20%以上;肉鹅新品种或杂交配套组合约9450万只,占全国市场17.5%,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左玲玲高度肯定了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支撑和服务产业的成效,并传达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对考评工作的具体要求。她强调,“十五五”期间,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要进一步聚焦国家和产业重大需求,集成重大技术成果,提升体系服务产业能力,持续推进水禽产业提质增效,为推动我国水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还围绕“十五五”水禽产业发展趋势、攻关重点、布局优化及服务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了研讨,旨在保障工作衔接,推动我国水禽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会议还集中展示了76项代表性成果,全面呈现了体系“十四五”期间在服务规模化养殖场和基层示范户、推动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