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协同创新助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三届猪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来源: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 作者:马腾 发布时间:2023-08-22

8月20-22日,生猪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现场会暨第三届猪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绵阳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并得到中共绵阳市委组织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的鼎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李春华、西南科技大学校长黄琦、绵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平、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雷文勇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明富主持。

会议指出,我国生猪产业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上连种植业,下接加工业和消费业,产业链长、资源需求多、环境影响大,既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生猪产业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巨大冲击、新冠疫情的重大影响,消费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国际市场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倒逼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加快推进高产高效科技创新与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稳就业、稳物价、稳金融,保障居民就业、基本民生、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生猪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以下简称“生猪协同创新项目”)组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8个研究所的11个科研团队,面向生猪产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需求和生猪稳产保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统筹种群优化与扩繁、营养饲料、环境卫生、工艺设施、饲养管理、兽医防疫、质量控制以及废弃物减排、资源化利用等核心技术,构建了“猪群健康、生产高效、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生猪生产全产业链技术模式,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助力企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会议强调,要不断加强生猪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把创新链部署到产业链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赋能生猪全产业链发展;生猪协同创新项目专家要坚持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三农”、服务科研,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深入产业一线,聚焦实际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生猪协同创新项目各成员单位要继续坚持以稳产保供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生猪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据悉,“十三五”期间,生猪协同创新项目在辽宁北镇市、河南驻马店、广西贵港、浙江金华、四川邛崃、四川绵阳等地布局了22个示范基地。其中,绵阳既是科技大市也是畜牧大市,生猪协同创新项目主推的生猪高效生产、健康无抗饲料、种养循环等29项核心技术已在绵阳落地生根。“十四五”以来,协同创新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布局了12个重点示范基地,并通过挂牌示范、研产结合、协同创新与企业联动,不断优化生猪健康高效产业技术模式,实现了生猪料重比下降0.15、抗生素减量超70%、粪肥资源化利用率超90%,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此外,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技术交流培训,出版和发行《种猪场口蹄疫净化综合防控技术方案》《非洲猪瘟大家谈》《生猪绿色养殖模式及集成技术手册》等专著和技术手册等,促进了产业链企业骨干和一线生产人员技术提升,助推了优势技术和重大成果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生猪产业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会上,生猪协同创新项目组联合科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发布了多个项目研究成果,隆重推出了《畜禽环境生物学》《猪健康高效养殖环境手册》《现代绿色高质量养猪》3套专著和技术手册丛书,为现代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大会同期还举办了生猪协同创新项目现场观摩会、猪产业发展博览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第八期青创论坛、“猪周期”反思与生猪产业未来互动论坛及饲料营养与饲养、种业创新发展、银行保险服务创新赋能生猪产业等专场分论坛,从多维度、多层面展示交流了生猪产业创新技术和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成果转化局有关负责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绵阳市委组织部、绵阳教育局和体育局、绵阳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生猪协同创新项目成员单位、示范企业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企业家,媒体代表等一千余人参加会议。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猪协同创新项目现场会在四川绵阳召开
下一篇: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做新时代“畜牧兽医”有为青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第八期青年创新论坛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