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图片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分享到

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解析紫花苜蓿结构变异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助力紫花苜蓿遗传改良

来源:饲草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 作者:何飞 龙瑞才 杨青川 发布时间:2025-04-23

2025年4月23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以“Pan-genomic analysis highlights genes associated with agronomic traits and enhances genomics-assisted breeding in alfalfa”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在构建紫花苜蓿高质量泛基因组的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及耐盐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推动紫花苜蓿功能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进入新阶段。

紫花苜蓿是全球最重要的饲草作物之一,被誉为“牧草之王”,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紫花苜蓿蛋白含量高、产草量高,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他活性物质,是牛羊等反刍家畜的优质饲草。紫花苜蓿还能根瘤固氮,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显著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此外,在盐碱地种植紫花苜蓿还可以显著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然而,作为一种同源四倍体异花授粉植物,紫花苜蓿基因组高度复杂且变异丰富,严重制约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精准定位与有效利用。近年来,随着测序和基因组组装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紫花苜蓿基因组被公布,但是仅依靠单一参考基因组难以揭示其产量、品质、抗逆性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严重影响了相关基因的精准定位以及紫花苜蓿的遗传改良。

图片.png

为破解上述难题,研究团队历时8年,从约200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材料中筛选出24份代表性的种质材料,这些材料在产量、耐盐性、秋眠性、饲用品质等农艺性状上表现出较大的表型变异。研究团队利用三代测序数据对24份材料分别进行单倍型基因组组装,通过基因组比对分析筛选到约43万个缺失、插入、重复和倒位等结构变异(SV),这些SV主要富集于基因非编码区。利用24个材料的基因组成功构建了紫花苜蓿泛基因组,从泛基因组中共鉴定到约5.4万个非冗余基因家族,其中Core基因占11%、Shell基因占61%、Private基因占4%。功能注释分析表明, Core基因主要参与基础生命活动,而特异Private基因则主要参与遗传调控与环境适应。

图片.png

图1 结构变异筛选与泛基因组构建

为挖掘与耐盐碱和饲用品质等农艺性状相关的结构变异,研究团队将紫花苜蓿种质材料重测序数据与泛基因组进行比对,并开展SNP-GWAS和SV-GWAS分析。在8号染色体定位到与盐胁迫下叶片生长性状显著关联的SV,在该关联位点附近筛选出11个候选基因,其中微管相关蛋白基因 MsMAP65 在耐盐与敏盐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材料间存在表达差异,该SV位于该基因内含子区域,推测该基因在紫花苜蓿叶片生长发育与盐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茎叶比(SLR)是影响紫花苜蓿饲用品质和株型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SV-GWAS分析鉴定出一个与SLR高度关联的SV,该SV位于一个赤霉素合成关键基因 MsGA3ox1 的下游。在紫花苜蓿中过表达 MsGA3ox1 能显著提高叶片数量与叶面积,降低茎叶比,从而提升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

图片.png

图2 MsGA3ox1 基因调控紫花苜蓿茎叶比

此外,研究团队还利用泛基因组筛选获得的SV与SNP标记对紫花苜蓿群体的54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基因组选择(GS)分析。结果表明,SV对多个复杂农艺性状的预测准确性优于SNP,利用SV对耐盐性、生长发育和饲用品质等性状的预测准确率比SNP分别可提升29.10%、31.35%和44.54%。这一成果凸显了结构变异在复杂性状解析与分子育种中的重要价值,为苜蓿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图片.png

图3 利用SV和SNP标记进行GWAS和基因组预测分析

综上所述,该研究成果是杨青川团队历时多年,在紫花苜蓿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是继2022年(Long et al ., 2022,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和2024年(Zhang et al ., 2024, Molecular Plant)苜蓿基因组及进化解析相关研究成果后的重要进展。本研究应用泛基因组揭示了紫花苜蓿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挖掘出与耐盐性和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结构变异和候选基因,为紫花苜蓿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何飞、博士后张阳阳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陈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研究员、龙瑞才副研究员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张兴坦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生物育种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联合资助。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杨青川研究员带领团队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紫花苜蓿的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育成中苜系列国审紫花苜蓿新品种9个。这些品种已在我国12个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1997年-2024年累计推广约一亿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团队不仅在苜蓿传统育种和品种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苜蓿分子育种方面也不断突破,构建了高效的苜蓿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苜蓿种业自主创新和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5-02164-8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牧医所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暨警示教育会
下一篇:家畜营养与调控科技创新团队揭示黄芩苷缓解仔猪细菌性肠道炎症新机制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