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家禽)重点实验室(综合性)2017年由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批准建设,2018年通过试运行期评估,为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实验室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种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深入开展畜禽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重点挖掘与筛选家禽、猪、羊等物种在生长发育、肉质、繁殖、饲料转化效率和抗病力等方面的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选育肉鸡、肉鸭、肉羊和黑猪的专门化品系,培育新品种;开展基因修饰猪的创制与专门化品系培育,构建牛羊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等高效繁育技术体系,推动传统与分子育种融合发展,建设多物种育种数据库与基因选择平台。
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与分子育种技术研究;2.动物遗传资源保存、基因资源发掘及功能鉴定研究;3. 动物繁殖技术和转基因种质创新研究;4. 畜禽良种培育及国产化。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9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优青1人,海外优青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人。实验室由7个创新团队组成,分别为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蛋鸡和鸽遗传育种创新团队、猪遗传育种创新团队、肉羊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动物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家畜胚胎工程与繁殖创新团队,并建有北京鸭、北京油鸡国家级保种场等平台。
实验室在水禽、肉鸡及猪羊等畜禽品种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突破,成功培育出多项满足不同加工需求的新品种。其中,适用于北京烤鸭加工的“Z型北京鸭”,适合整鸭食品加工的“中畜草原白羽肉鸭”,适用于分割类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鸭”,以及专用于肥肝生产的“中畜长白半番鸭”;培育出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广明2号”,有效打破了国外畜禽种业的“卡脖子”技术与品种垄断。牵头组织实施了“千鸭X组计划”,成功研制了国内首款肉鸡育种基因芯片“京芯一号”。在功能基因挖掘方面,鉴定出一批对生长效率和胸肌性状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主效基因,包括IGF2BP1、EXOC4、TASP1、MAGI3等,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在畜禽分子育种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实验室主任:侯水生 院士
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宁 研究员
(2025年7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