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学科团队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科研平台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科技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期刊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党群工作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闻中心
中国农业科学院 OA系统 邮箱 图书馆
EN
  • 首页
  • 牧医概况
  • 学科团队
  • 人才队伍
  • 科研平台
  • 科技服务
  • 期刊联盟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工作
  •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研究所,2006年更名)成立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农村部,是国家设立的中央级畜牧科研机构,是畜牧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所况介绍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机构
    大事记
    牧医标识
  • 牧医所设有动物遗传资源与育种、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草业科学、动物医学和畜产品质量与安全6大学科,21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其中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称号13项。
    动物资源与育种研究室
    动物生物技术与繁殖研究室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室
    草业科学研究室
    动物医学研究室
    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室
  • 牧医所现有在职职工23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5人,博士生导师77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4人,已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内外学术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正高级职称
    副高级职称
    博士后
  • 牧医所现有6个科技创新平台、6个科技支撑平台、3个科技服务平台和1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拥有各类科研试验基地10个,其中,自有试验基地4个,共建科研基地6个。
    国家级平台
    省部级平台
    院级平台
    国际平台
  • 高效率开放共享
    高水平国际合作
    高质量创新服务
    新品种
    新技术
    新产品
  • 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下,牧医所先后牵头成立了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 国家鸽业科技创新联盟。
    学术期刊
    创新联盟
  • 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总体介绍
    专业设置
    导师介绍
  • 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党建动态
    群团动态
    学习园地

新技术

首页> 科技服务> 新技术
分享到

哺乳母猪精准饲喂系统

来源: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 作者:熊本海 发布时间:2020-10-12

  随着中国规模化、集约化种猪场数字化智能饲喂需求的快速增加,为解决哺乳母猪少吃多餐且随哺乳日龄变化采食量动态增加的饲喂控制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河南南商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制了第二代哺乳母猪精准饲喂系统,首次通过电动推杆上下运行带动堵料球的开闭,并结合嵌入式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动杆的推杆速率、输入电压及电源功率的协同工作,获得稳定的下料量;采用预设的个性化的采食量模型与变容积的精确控制技术,实现对预设饲喂量的准确投喂。该系统拥有发明专利:一种哺乳母猪精确下料系统ZL201510733650.1,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1401120.3,ZL201621401000.3、ZL201620831884.X、ZL201720216432.共5五项专利技术。

  1. 当电源功率为150 W 时,对单机下料的精准性影响较小;当电动推杆速率为60mm/s,输入电压为11.5 V,下料效果最好;

  2. 预设的采食量曲线接近哺乳母猪的采食规律,采食量曲线收敛于对数曲线;

  3. 采用变化的饲喂时间间隔,采食量比例分别为30%、20%、20%、30%时,总的采食量最大。

  设备结构简洁、成本低廉且安装便利,同时与料线协同工作,彻底解决了缓冲仓结拱及预设投喂量与实际下料量不一致问题。研究团队可为智能畜牧设备生产厂家提供设备研发,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智能养殖设备。

  

  技术完成人:熊本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主要从事饲料数据库及畜牧业信息技术研发、反刍动物营养、畜禽智能装备、畜牧业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构建等研究工作。主在“猪肉质量安全数字化监控与可追溯技术”、“生猪及其产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多次获奖,持修订及发布第7~28版《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获得各种专利60余项。研发团队可提供智能设备研发和技术服务。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邮 编:100193

  联系电话:010-62811680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
上一篇:抗蓝耳病基因编辑猪培育技术
下一篇: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与评价技术
联系我们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043号京ICP备10039560号-5
Copyright ©2017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