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我国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作者:李晨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21年1月27日 发布时间:2021-01-28
分享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重要品种。在1月26日召开的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引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介绍,目前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种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国家对畜禽种业的重大需求,引领优质、高效育种方向,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种,助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加强培育国产畜禽新品种,取得新进展:

  以北京油鸡为素材,培育出“栗园油鸡蛋鸡”和“京星黄鸡103”肉鸡配套系,在保持肉、蛋品质风味基础上,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

  以北京鸭为素材,培育了两个瘦肉型肉鸭配套系,2020年推广量达12亿只,占全国市场的36.5%,打破国外品种垄断。培育了烤鸭专用配套系,不再采用传统填鸭方式。

  在肉牛育种方面,以西门塔尔牛与我国本地黄牛杂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暂定名),计划于2022年前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有望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2020年组织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活动,推介了一批地方品种。正在培育的“平凉红牛”,有望成为高档牛肉专用品种。

  同时,中国农科院培育了“高山美利奴羊”,实现高山细毛羊培育重大突破,与地方联合培育“鲁西黑头羊”新品种,适应北方农区舍饲养殖。利用国内外猪遗传资源,开展了“中畜一号”“中畜二号”优质猪新品种培育,完成多世代选育,将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据悉,“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在畜禽种质资源、重大品种培育、条件能力建设、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部署。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推进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项目立项和建设,实现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核心功能。力争打造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的“全球库”,成为世界领先的资源创新中心,为我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强畜禽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以解析畜禽遗传基础科学问题为主线,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经济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生物育种理论创新体系。以种业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为导向,构建前沿畜禽生物技术创新平台,重点研发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表型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衔接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畜禽重大新品种培育。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适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优质多元的畜禽品种,达到种源安全、产业安全和动物源食品供给安全的要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培育高效白羽肉鸭、瘦肉型猪、高产肉牛和高繁肉羊等生产效率为首要育种目标的重大新品种;同时开展地方黄鸡、地方黑猪、地方黄牛等以风味物质含量为主要特征的优质高繁高效新品种,为养殖业高效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加快建设和布局畜禽种业创新基地。针对中国农科院畜禽育种基地布局的短板,有序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布局。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利用中心”等基地建设;加速“肉鸭种质创新中心”“肉鸡育种中心”等基地立项;谋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猪科学中心”,推动“生猪创新试验基地”布局。全面提升畜禽种业基地条件能力,支撑我国畜禽种源自主创新。

  加强科企融合推动畜禽育种产业化。围绕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创新育种组织方式,加强科企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建立院企现代化育种平台,加速育种技术应用,加快推进肉鸡、肉牛等核心种源新品种培育,实现高效扩繁、市场推广、产业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品牌。

上一篇:【农民日报】我国畜禽种业从依赖进口到走出国门——第四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暨白羽肉鸡“中国芯”走向“一带一路”交流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新华社]中国农科院畜禽新品种培育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