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我国科学家通过技术集成破解民族奶业单产质量“双低”难题

作者:Admin 来源: 《新华网》2015年9月13日 发布时间:2015-09-15
分享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

  新华网济南9月12日电(记者王宇、潘林青)相比于奶业发达国家,单产低和质量低一直是当前我国奶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过,最近我国一个科学家团队通过相关技术集成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初步实现了奶牛单产水平和生鲜乳质量水平的双提升,技术推广前景看好。

在中国农科院12日于此间召开的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推进会上,据农科院北京畜牧所研究员、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军民介绍,检测发现,相关项目示范区的奶牛产奶量同比增加4.6%,体现牛奶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别达到3.29%和3.76%,牛奶体细胞数低于35万个/ml。

近年来,我国奶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2014年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但与发达奶业国家相比,我国奶业在质量效益上存在一定差距。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奶牛产奶单产水平为5.5吨/头,仅是美国9.8吨/头单产水平的44%,牛奶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别为2.8%和3.1%,比美国低12.9%和10.7%。数字的背后,暴露出我国奶牛养殖不经济、牛奶质量存隐患的尴尬现实。

据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介绍,针对我国奶牛养殖面临生产效率和效益偏低的产业难题,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技术需求,农科院通过集成奶牛饲料营养与饲养、繁殖管理、疾病防治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已有成熟技术,示范推广了9项技术成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以奶牛饲养技术为例,通过奶牛全混合日粮技术,可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降低代谢疾病发生率,实现奶牛养殖效益的提升。项目组专家卜登攀认为,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示范项目,已初步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技术模式,有助于推动我国奶业的提质增效和健康发展。

 

上一篇:【农民日报】我国畜禽种业从依赖进口到走出国门——第四届畜禽种业科技创新大会暨白羽肉鸡“中国芯”走向“一带一路”交流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中国科学报]揭示胚胎冷冻后妊娠率降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