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50万!60万!66万!”
“66万一次,66万二次,66万三次,成交!”
随着拍卖槌的落下……一头来自云南种畜繁育推广中心的华西牛种公牛以成交价66万元成为“标王”。这是日前在第四届全国种公牛拍卖会暨攻关成果展示活动现场的一幕。
“通过全国种公牛拍卖会平台,各地区、企业、育种机构开发的优质种牛得到全面展示,强化了畜牧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形成了推进现代化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优质种畜资源推广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告诉记者。
起步并不“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牛逐渐退出农业生产第一线,其肉用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如今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牛肉已逐渐成为人们“菜篮子”不可或缺的食材。
2007年以来,我国牛肉产量一直在600万吨到700万吨之间,消费量却在2021年达到了930万吨。牛肉进口量由2016年的近58万吨发展到了2020年的212万吨,五年时间翻了近四倍,国人的牛肉消费对国外的依赖逐步增大,由于受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的影响,十几年来我国肉牛的存栏量长期保持在9000万头左右。
“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但由于本土黄牛长期役用性能选择,肉用性能一直受到忽略,导致我国地方品种牛在生长速度、产肉率方面相较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孙坦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专门化肉牛的育种,这时已经比欧美国家晚了约1个世纪。引进国外的牛与地方牛品种杂交使我国肉牛的产肉性能有了显著提高。1980年我国一头牛的产肉量仅在80公斤左右,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达到136公斤。但是,中国肉牛平均胴体重虽有一定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甚至还明显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肉牛生产群体中,占比65%的是西门塔尔牛杂交群体,这个群体供种长期依赖国外,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但我们引进的品种只是二流、三流,最拔尖的种源外国根本不会卖给你。”
和国外相比,我国肉牛育种起步晚、起点低,所以刚开始引进、培育、改良的时候,成效特别明显。而随着我国肉牛生产性能的逐步提高,引进的不足逐渐显现。
除了引进不到最好的牛以外,还出现了引进的品种不断退化。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这个被动局面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李俊雅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最好的牛得不到,得到的性能又保持不住。这是我国肉牛整体性能在经过初期的迅速增长以后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
43年,只为能“牛”!
“华西牛的培育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介绍说,1978年,在内蒙古科委项目支持下,由内蒙古农牧学院担任技术指导,乌拉盖农场十连等多家牧场共同参与的“内蒙古乌拉盖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种”研究课题,拉开了华西牛新品种培育最初杂交探索的序幕。
2002年至2003年,李俊雅带领团队在云南、湖北、新疆等地调研后,目光最终停留在内蒙古乌拉盖草原。这里的牧民世世代代养牛和羊,牛群经过改良,是肉牛育种的理想基地。
育种之初,李俊雅的团队就遇上了巨大难题。由于肉牛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且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导致肉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
为此,李俊雅团队在采用核心群、育种群和扩繁群三级繁育体系基础上,将常规育种和基因组选择技术相结合,利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开展华西牛选育,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华西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率先将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到肉牛育种工作实践中。
团队测定了生长发育、育肥、屠宰、胴体、肉质、繁殖共6类87个重要经济性状,建立了肉牛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包括基因组参考群体建设、基因组选择评估模型开发与优化、低成本芯片研发、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定位等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肉牛育种方向,实现了肉牛育种核心技术的“跟跑”到“并跑”。
一头成年“华西牛”公牛体重达900公斤,成年母牛550公斤以上,待屠宰的18月龄华西牛能长到600至650公斤,生长速度快、产肉多、繁殖性能好、经济效益高。平均屠宰率62.39%,净肉率53.95%,平均育肥期日增重1.36公斤/天。这些数据标志着“华西牛”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难得的是华西牛适应性强,无论在寒冷的北方,还是高温高湿的南方,都能较好地生长和达到育肥出栏。经华西牛改良后的蒙古牛育肥犊牛出栏重平均提升34公斤,按照每公斤32元计算,养殖户每头牛可增产1100元左右,生产效益共计提升约27.5亿元。华西牛是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华西牛新品种生产性能优异,与国外主要品种性能持平。未来,华西牛成为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指日可待。”对此,李俊雅信心十足。
李俊雅的目标是,到2025年,华西牛每年可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我国肉牛自主供种率提升到70%。到2027年,每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华西牛”真“牛”了
“良种是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肉牛产业发展的‘芯片’。种公牛拍卖会推动实现了种公牛优质优价,促进了牧民增收,促进了养殖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深度交流合作,促进了肉牛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认为,要围绕种业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强育种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加快提升肉牛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1年以来,全国肉牛联合育种稳步推进,已经建立了肉牛遗传评估平台,地方遗传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开展,基本建立了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下一步,要继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围绕品种登记、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遗传评估等基础性育种工作,切实提高肉牛育种能力和水平,发挥种业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表示。
“本届拍卖会共有75头种公牛入围参拍。其中有华西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分别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吉林、云南、内蒙古等地的15家肉牛核心育种场、种牛场及育种合作社。”秦玉昌告诉记者,拍卖会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肉牛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对参拍种牛进行了现场系谱档案核实、生产性能测定和体型评定,为参拍者提供了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中国肉牛基因组选择指数(GCBI)等重要的技术数据。
“本届拍卖会最终成交67头种公牛,总拍卖额达1889万元。华西牛拍卖总金额达725万元。其中,成交价66万元的‘标王’,标志着43年培育的‘华西牛’真‘牛’了!”秦玉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