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李楠)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月2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引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表示,良种作为畜牧业的源头,决定了产业链的质量和效率,是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肉类产量7639万吨、禽蛋产量3468万吨;牛奶产量3440万吨。目前,我国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水平和种源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75%,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秦玉昌介绍,“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坚持以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为导向,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新品种培育,成效显著。
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成效显著,支撑种业创新发展。发现一批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构建了高效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保障了种业安全。围绕国家对畜禽种业的重大需求,引领优质、高效育种方向,培育国产品种。以北京鸭为素材,培育了两个适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鸭配套系,两个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优良特性。其中,“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生长快,适合整鸭食品加工,“中新白羽肉鸭”适合分割加工,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2020年两个配套系推广量达到12亿只,占全国市场的36.5%,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针对北京烤鸭的特殊市场需求,培育了“烤鸭专用配套系”,不再采用传统填鸭方式。
秦玉昌强调,“十四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在畜禽种质资源、重大品种培育、条件能力建设、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部署。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推进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项目立项和建设,实现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长期战略保存的核心功能。力争打造畜禽种质资源战略保存的“全球库”,成为世界领先的资源创新中心,为我国现代种业自主创新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畜禽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以解析畜禽遗传基础科学问题为主线,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经济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生物育种理论创新体系。以种业核心技术原始创新为导向,构建前沿畜禽生物技术创新平台,重点研发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技术、表型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高效衔接的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
三、加强畜禽重大新品种培育。围绕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适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资源高效、环境友好、优质多元的畜禽品种,达到种源安全、产业安全和动物源食品供给安全的要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下,重点培育高效白羽肉鸭、瘦肉型猪、高产肉牛和高繁肉羊等生产效率为首要育种目标的重大新品种;同时开展地方黄鸡、地方黑猪、地方黄牛等以风味物质含量为主要特征的优质高繁高效新品种,为养殖业高效生产提供优质种源。
四、加快建设和布局畜禽种业创新基地。针对中国农科院畜禽育种基地布局的短板,有序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和布局。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肉牛种质资源保存创新利用中心”等基地建设;加速“肉鸭种质创新中心”“肉鸡育种中心”等基地立项;谋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猪科学中心”,推动“生猪创新试验基地”布局。全面提升畜禽种业基地条件能力,支撑我国畜禽种源自主创新。
五、加强科企融合推动畜禽育种产业化。围绕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创新育种组织方式,加强科企融合,激发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建立院企现代化育种平台,加速育种技术应用,加快推进肉鸡、肉牛等核心种源新品种培育,实现高效扩繁、市场推广、产业开发,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种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