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3日发布消息,“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等首批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日前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这意味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重要突破。
这将为百姓餐桌带来什么?从育种成功到种源自主还有多远?记者3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打破白羽肉鸡依赖进口局面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表示,从2004年以来,我国白羽肉鸡种源100%依赖进口,既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影响国家种业安全的短板。
鸡肉是我国第二大肉类消费品。2020年我国鸡肉产量达到1865.6万吨,白羽鸡肉占比超过一半。白羽肉鸡年出栏50亿只,具有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生产效率高等优势。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我国自主培育的艾维茵肉鸡一度占到白羽肉鸡50%以上的市场份额,后因疫病影响淡出市场。自2004年以来,我国年引进祖代种鸡80万至120万套用于商品肉鸡生产。欧美国家白羽肉鸡发展有100多年历史,全球白羽肉鸡品种由德国和美国一些公司垄断。
畜禽育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在我国,文杰带领的科研团队2009年开始白羽肉鸡关键技术的研发,广东佛山新广农牧有限公司2010年开始白羽肉鸡自主育种。2014年,牧医所鸡遗传育种团队与新广农牧开展深度合作。
2017年,牧医所首创的基于“京芯一号”55K SNP育种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被应用到白羽肉鸡育种。新广农牧先后育成了6个专门化白羽快大型肉鸡品系,筛选出了两个优秀配套系组合。
2019年8月,白羽肉鸡配套系“广明1号”和“广明2号”父母代种蛋在国家家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完成测定。同年,白羽肉鸡新品种在山东多家企业完成200余万只中试试验。日前,“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已通过审定,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广明2号”的成功培育对百姓餐桌意味着什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赵桂苹表示,以前人们购买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冰鲜产品、加工食品或快餐等,都源于进口种源,其价格受国际贸易、疫情等多方面影响,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上尚未得到完全控制,进口种鸡也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自主培育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在长速、繁殖等性能和进口品种持平,在肉质和抗病性能方面更优。”赵桂苹说,国产白羽肉鸡新品种培育成功,将为百姓餐桌提供更加安全、优质、充足和价格实惠的动物蛋白产品。
揭秘“广明2号”成功的背后
“广明2号”是首批通过审定的3个白羽肉鸡新品种之一,标志着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实现突破,有助于打破国外垄断,保障家禽种源安全和产业安全。
文杰表示,新品种成功选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科企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贯通。
据介绍,2014年牧医所与新广农牧签订合作协议,牧医所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新广农牧发挥资金、条件和产业化优势,联合选育白羽肉鸡新品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融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大胆创新。在“广明2号”纯系的世代选育中,3个品系都要分别进行五大类近60个指标的测定,每类指标的测定都融入了新技术,包括团队自主研发的肉鸡基因组育种技术、新表型发掘和表型精准测定技术、肉品质和抗病性状选择技术、育种数据管理云平台。
同时,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和单位在经费、育种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白羽肉鸡育种列入十大重大使命与“十四五”重点任务清单,对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方面举措加快种源自主可控
“‘广明2号’ 育种成功,就像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今后在与进口品种竞争中,还要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文杰说,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时间短,高生产性能遗传素材积累基础薄弱,分子育种等新技术应用不够,种源性疫病净化技术和检测产品研发还存在较大差距。
下一步,牧医所将联合企业开展科企深度合作,持续提高新品种生产性能,赶超国际同类品种,并建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开展全产业链布局合作,力争尽快实现种源自主可控:
——创新白羽肉鸡育种技术体系。加大品质和效率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和精准测定技术研发,进行技术升级,建立智能化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
——持续提升新品种生产性能。利用前沿育种技术,对品系生产性能进行持续选育,对肉鸡饲料报酬、成活率、肉品质选育提升的同时,重点对新品种抗病和抗逆性选择;持续选育其他专门化品系,完成“广明1号”新品种选育和审定。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全产业链布局。未来五年计划推广“广明2号”白羽肉鸡祖代20万套、父母代2000万套、市场占有率达到10%;新建祖代种鸡场、父母代种鸡示范场、商品肉鸡标准化示范场和配套屠宰场,加快全产业链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