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8月9日发布,我国自主培育的“华西牛”品种,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的“华西牛”综合品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关键。“华西牛”品种的育成将大大降低我国肉牛核心种源的对外依存度,增强牛肉供给能力。“华西牛”的繁育经历了怎样漫长的过程?育成“华西牛”,对提升肉牛种业国际竞争力和农牧民增收具有怎样的影响?
自主繁育,漫漫长路打破困局
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2021年我国牛肉产量约698万吨,消费量达930万吨,是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上世纪80年代,我国牛肉消费量不断升高,但肉牛生产水平低、良种覆盖面小、主导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不仅影响了百姓的餐桌,更影响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李俊雅:虽然我国牛品种资源丰富,但整体上生长速度较慢,屠宰率偏低,远远未能发挥出我国肉牛的数量优势。我们就计划培育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来解决我国种源供应和牛肉供给问题。
早期西门塔尔牛杂交牛群体照片
华西牛的新品种培育经历了4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当时,研究人员在内蒙古乌拉盖地区选用体质结实、适应性强、耐高寒的几个品种,开展了复杂而漫长的杂交选育试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总农艺师 刘永明:当时利用三河牛为母本,先后引进了短角牛、兼用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等品种,开展了一系列本土驯化、纯种繁育评价、杂交试验等工作。1978年,确定了兼用西门塔尔牛为进一步改良的主要公牛品种,并开始在乌拉盖等地区开展改良推广。
华西牛早期培育资料
科技创新,联合育种提高效率
牛具有世代间隔长、繁殖效率低的特点,同时肉牛生产模式复杂,育种数据收集难度大,这些都导致了牛育种遗传进展缓慢。从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团队深入扎根乌拉盖草原,在华西牛育种实践中率先使用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
李俊雅:建立了目前我国最大的肉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将华西牛育种世代间隔从4~5年缩短到3年左右,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我们创新性地开展肉牛联合育种工作,目前,联合育种企业总数达60余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华西牛联合育种模式。
华西牛种公牛、种母牛图
华西牛躯体被毛多为红色或含少量白色花片,头部白色或带红黄眼圈,腹部有大片白色。经过杂交改良和持续选育,形成了当前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突出、遗传性能稳定的华西牛品种。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已经获得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成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
华西牛新品种审定证书
华西牛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在寒冷和高温高湿等环境下,都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性能。李俊雅介绍,华西牛屠宰率达62.39%,净肉率为53.95%,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李俊雅:华西牛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净肉率高,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强,适应面广,经济效益高。既适应我国的牧区、农区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也适应南方草山草坡地区,主要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增收致富,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随着育种工作的深入,华西牛育种群规模不断扩大。从2003年与乌拉盖15家养殖户合作开始,到目前,华西牛核心群总数已经达到了4200余头,繁殖群体2.5万头。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养殖户王金强从2004年就开始参与华西牛的育种。
王金强:我从2004年开始对牛群建了详细的系谱档案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这几年种牛推广到全国各地,去年平均每头牛出售价格达到2万多元,纯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华西牛新品种血缘组成
目前,华西牛已开始第5世代的选育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周正奎介绍,华西牛品种的育成打破了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将显著提高我国肉牛的生产性能和育种群供种能力。
周正奎:预计到2025年,每年提供进站采精公牛400头左右;到2027年,年提供优秀种公牛将达到500头以上,自主供种率将达到80%。华西牛的特点是保供给,生产效率非常高,将为我国肉牛主导品种的核心种源国产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满足国内产业用种的同时,还将逐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谢焱表示,要发挥科研院校育种的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谢焱:从华西牛的培育过程可以看出,种业创新背后,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育种大数据的高效获取、深度挖掘、精准解析、有效利用,每一步都需要育种科学家的创新和突破。尤其在畜禽育种核心技术层面,更需要提前谋划,获得重大技术的核心专利,抢先占领技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