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肉鸡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食品,去年产肉量达到1430万吨,但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种业安全受到威胁。去年12月,三个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结束了我国白羽肉鸡种源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为了加快新品种的市场推广应用,白羽肉鸡新品种产业化推进对接活动9月22日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研究中心也于9月23日正式成立。一系列举措将如何助力提升白羽肉鸡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还需如何发力?
在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当地已经开始在规模化养殖场推广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并计划引进种鸡新品种的培育繁殖。任泽区农业农村局畜牧站站长王立新介绍,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农技人员还将组织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户参加新品种养殖技术推介和学习活动。
王立新:我们正在和国内一些知名的白羽肉鸡孵化场联系,计划让肉禽养殖户及时了解信息,主要通过网上学习和参加知名企业肉鸡品牌的技术培训会,再通过进行现场指导,大力推广新品种。
白羽肉鸡在我国有4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肉类食品,2021年我国白羽肉鸡屠宰量达65亿只,产肉量1430万吨。但作为全球三大白羽肉鸡生产国之一 ,我国白羽肉鸡种源长期受制于人,种业安全受到威胁。2021年底,“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国内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的空白。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时建忠介绍,这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在性能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水平。
时建忠:一般认为欧洲效益指数在320-360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如果达到360-400,表明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经初步测算,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的欧洲效益指数在359-393之间。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打破了国外鸡种的长期垄断,使我国肉鸡市场拥有了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种源。
我国白羽肉鸡育种取得了“0”到“1”的突破,并初步打入市场,但与拥有百年发展历史的国际垄断集团相比,我国白羽肉鸡起步晚、素材积累少,在市场推广方面仍面临诸多难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文杰表示,推进白羽肉鸡新品种产业化的进程才迎来“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文杰:新品种的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国际育种公司开展育种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育种技术和育种素材的积累上与国外还有差距。长期以来,我国白羽肉鸡市场被国外品牌所占据,大家对国外品牌比较适应和熟悉,对于新品种可能会有一个认识和接受过程,大力号召国内企业使用新品种,也是需要做的一项工作。
壮大生产主体、扩大养殖规模,能够推动产业生态的完善和市场空间的拓展。由福建圣泽、圣农等联合培育的“圣泽901”白羽肉鸡新品种如今已经推广到山东、河南等省份,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超过396万套。
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凡:扩大现有的4个基地,肉鸡规模要在五年之内从目前的6亿达到10亿。父母代种鸡的产能目前是1000万套,明年要增加到2000万套,计划到2025年,将“圣泽901”父母代种鸡市场份额提高到40%。
强化技术创新、持续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性能,是提升白羽肉鸡新品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了加紧种源核心技术攻关,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研究中心9月23日正式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成员刘冉冉介绍,研究中心将整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来支撑白羽肉鸡产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刘冉冉:接下来还有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把新品种培育得更加优秀,让新品种具有市场竞争力。研究中心的主要目的就是联合更多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研究所、大学、科研方面的力量以及企业和下游产业方面的力量,来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共同攻关破解白羽肉鸡科技领域的共性核心的技术问题。
要彻底打赢这场“翻身仗”,还需进一步完善白羽肉鸡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全产业链布局。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提出,要统筹各方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加快我国自主培育白羽肉鸡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一级巡视员孙好勤:各地要强化政策扶持,主动服务本省优势企业,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项目安排、建设用地、生产许可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我们还要制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白羽肉鸡品种标准,也将对具备一定规模、推广应用白羽肉鸡自主品种的养殖企业优先纳入国家或者省级良种扩繁推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