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国暴发肉类加工企业集体感染新冠肺炎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肉类供应的担忧,也折射出肉类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
6月17日,德国大型肉类加工企业滕尼斯集团发布声明,确认集团旗下一家肉联厂本周以来已有至少657名员工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英国威尔士公共卫生部6月18日证实,位于威尔士兰盖夫尼市的禽肉生产企业两姐妹食品集团工厂,因暴发新冠病毒停产并关闭,该工厂目前有58例确诊病例。两姐妹食品集团是英国最大的超市鸡肉供货商,与肯德基、乐购等都签有供货合同。
肉类加工厂集体感染新冠病毒事件最初于4月中旬发生在美国。据美国疾控中心(CDC)5月8日披露,美国有115家肉类或禽类加工厂出现新冠肺炎疫情,被感染的工人达到4913例。随着工厂内新冠肺炎确诊人数不断上升,美国多州的主要肉类加工厂陆续闭厂停工。
为确保肉类供应,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28日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要求肉类加工厂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依照《国防生产法》的要求继续运作。部分肉类加工厂随后恢复运营,但出现复工当天被告知千名工人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
肉类生产高度集中,抵御风险能力差
“美国产业链上的生猪生产和屠宰加工企业高度集中,一旦某个企业受影响,对整个市场影响较大。”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此前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疫情对美国生猪供应链影响,从上游看主要是调运和屠宰受阻导致压栏,使得生猪价格跌幅明显。
另一方面,加工厂关停导致屠宰供给量下降,肉品分割劳动力不足,分割猪肉价格下跌后又快速反弹。
美国共有800多家肉类加工厂,其中一部分规模很大,能够处理相当比例的肉类。JBS、泰森食品、嘉吉和史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几家大型企业通过整合生产链的每个环节主导着整个行业。
生产部门的高度集中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性。这种情况在加拿大尤其明显,少数几家工厂负责加工全国95%的牛肉,如果其中一些重要工厂关闭,肉类供应将受到严重影响。
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Jeff Currie认为,畜牧业是唯一“像石油一样不稳定”的大宗商品市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一旦破坏了供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我们现在遇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疫情推动食品供应系统转型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4月21日表示,新冠肺炎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威胁。“这场危机为加快粮食体系转型提供了契机。”
他认为,需要与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合作,建立公私伙伴关系。例如,加速发展全球农业和食品的电子商务系统,使农民能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教授Jennifer Clapp也认为,新冠疫情迫使人们重新思考“高效”的食品供应,努力建立一个更能抵御冲击的体系。
她指出,疫情期间,北美和世界各地的大量客户展现出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农产品的兴趣,但相关生产商往往缺乏满足这种需求的基础设施。
“我们需要振兴地方和区域的粮食系统,以减少因过于依赖进口和企业主导所带来的脆弱性。”
她认为,各国政府应将从支持大规模、专门化和面向出口的粮食系统转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地方粮食生产、加工和市场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