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家养动物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致力于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保存,保存新技术研究,畜禽遗传资源系统评价和特色畜禽基因资源挖掘三大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牵头构建国家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库,保存58万份家养动物遗传物质。
现任首席科学家为马月辉研究员,执行首席蒋琳研究员。团队现有成员35人,其中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1名,技术支撑人员4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20名。
"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基金和面上基金等)、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发布农业行业标准2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包括在国际知名期刊《分子生物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影响因子14.79)、《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影响因子16.69)发表高水平论文,已经在国内外畜禽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领域形成较大学术影响。
研究方向
1、畜禽遗传资源收集、保存
广泛收集国内、国外(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畜禽资源丰富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尤其是特有、珍稀和具潜在利用功能的畜禽资源,构建畜禽资源血液、组织和DNA的样本库,对遗传资源进行表型、分子水平等评价,筛选有重要、潜在引进价值的遗传资源;建立世界规模最大的畜禽遗传资源体细胞库,共计8万余份,覆盖了我国120个重要、濒危品种,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的细胞保存。
2、畜禽遗传资源保存新技术研究
研究各类细胞的低温耐受性以及低温损伤机制和预防措施,以期寻找减轻细胞损伤的技术,提高低温保存效果,以保证动物资源长久保存。建立主要畜禽遗传资源共96种类型干细胞的建系、鉴定、保存与诱导技术体系,共计1万余份。
3、畜禽遗传资源系统评价和特色畜禽基因资源挖掘
对特殊生态地区的畜禽遗传资源(猪、绵羊、山羊等)开展抗逆、抗病、优良性状等方面基因资源挖掘,精准解析畜禽适应性状的遗传机制,为优异基因资源的广泛利用奠定基础。鉴定与发掘家畜生长发育、抗逆等特性的新候选基因30余个,包括家养动物的高海拔低氧适应性和体尺大小南北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