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质量安全

Quality and safety of animal products

  一、研究总体思路

  对标畜牧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以服务安全、优质的畜产品生产和消费为目标,利用畜牧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风味组学等技术手段,围绕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机理、检测技术开发、安全控制和质量提升技术等核心问题,建立由饲料到肉蛋奶产品全产业链安全检测和质量提升技术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服务政府安全监管和产业升级,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畜产品营养健康消费。

  二、主要研究方向

  聚焦饲料和肉蛋奶产品质量安全两大研究领域,从(1)饲料质量安全风险评估,(2)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3)肉蛋产品品质评价与优质化生产,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三、已有工作基础

  (一)创建了畜禽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为从源头上保障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建立了饲料中 “瘦肉精”、重金属等非法添加物和天然伴生危害物质检测方法,开展了霉菌毒素、重金属、棉酚等危害物安全风险评估,阐明了其由饲料向主要畜产品中迁移转化规律,建立了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开展了我国代表性产地天然矿物质吸附性能评价,建立了蒙脱石、凹凸棒石改性技术,提升了抗菌和吸附能力;建立了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指纹图谱数据库。为应对我国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反刍动物“瘦肉精”、饲料禁抗等产业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发表论文60多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6项,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畜禽饲料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2019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科技奖励。

  (二)创建了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我国奶业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研发出了奶中12种霉菌毒素、61种兽药、22种重金属和13种类固醇激素等危害物质的检测技术,阐明了全生产链污染源关键控制点,制定了农业行业标准,实现了奶中主要危害物高效检测和有效控制;研发出了以乳铁蛋白等为核心指标的奶及奶制品的品质评价方法,制定了国际上首个复原乳鉴定标准,建立了优质乳标准化技术,入选“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推动了奶业质量升级;构建了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营养品质评价数据库,成为我国奶业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权威平台,为政府监管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大支撑。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100多篇,制定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20余项,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优质乳生产的奶牛营养调控与规范化饲养关键技术及应用)等科技奖励。

  (三)建立了肉蛋品质评价技术和屠宰分级标准,引领我国畜牧业从安全向优质升级。

  创建了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硒、叶酸等功能性成分为特征指标的优质肉蛋产品评价技术,制定了《肉中蛋白无损检测法近红外法》、《牛肉分级》等产品质量检测与屠宰分级相关标准;建立了肉蛋产品营养、加工、风味感官品质基础数据信息平台,支撑我国品质育种、饲养、加工相关科技创新。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制定农业行业标准10余项,研究成果获2015年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主要肉品品质光学无损实时检测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猪肉主要品质安全指标无损在线检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等科技奖励。

  学科建有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农村部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基准实验室(奶产品)、农业农村部华北动物遗传资源与营养科学观测实验站、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奶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与课题。

上一篇:动物营养与饲料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