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悼念

卢福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忆与张先生的最后一次面晤

发布时间:2022-03-31  |  【      】

2018年8月15日我和爱人一起去看望久别的恩师。没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面聆先生的教诲。

走进先生的家,我们吃惊地发现迎着我们走来的先生头上竟然贴着纱布!脸色有些憔悴!不过先生记忆力超强,声音依然宏亮,中气很足,毫不迟疑就叫出了我的名字。看到我妻子,马上就说:我见过你,你在杭州文化宫工作。让我俩惊讶不已。先生只见过我妻子一面,而且是在二十多年前,先生都给记住了,不是常常将已毕业的学生放在心里,焉能如此?与入门几年,导师还不认识自己学生的人相比,我又何其幸也。

将我们让进客厅坐下交谈后,才知道先生在一星期前不小心摔倒撞破了头,流了好多的血,幸好救治及时,没有大碍。出院后先生立马继续投入了梳理个人科研档案,编撰《张子仪文存》的工作。意在未雨绸缪,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总结一生中科研中的成败得失,分门别类整理收集的各种资料,欲为后来者提供较为完整的可自由检索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在谈起整理资料的时候,先生想起了另一件事,问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梁皓仪和我翻译的那本有关饲料分类的油印本(具体书名我忘了)还有没有保存下来?他说熊本海课题总结有用。我说好像没丢弃,但退休时把资料打捆,不知塞到家里什么角落,需要回去找找。回杭后,因家里房子小,东西堆得杂乱无章,又过去了五六年,我粗找了一下,没翻到也就作罢了,此为后话。

在得知我已辞去《浙江农业学报》编辑的工作以后,他希望我参加全套NRC标准中译的校核工作。翻译成中文可以方便英文水平有限的人员检索。在先生心中,不单单记挂着自己的弟子,更是惦念着我们国家整个的畜牧业发展啊。不过,我很惭愧,没有学到先生那种生命不息为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假准备出去旅游为由,辜负了先生的希望。后来,他又问起我在生病休学期间翻译的《Digestion in the Pig》译稿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他打算帮助我将它出版。译稿之事已过去三十多年,我自己都淡忘了,先生还记得!当时我心里热乎乎的,鼻子却有点发酸。他老人家总是将别人的事时时放在心上,助人为乐,救人于难;唯独对自己,一投入工作就忘记了自我。

他又聊起了我的硕士论文并高兴地告诉我,他关门弟子赵峰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获得的专利情况。言谈间可以感觉到,他为弟子的顽强科研精神和取得的成果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甚至比自己取得的成就更加兴奋。我也为赵峰的成绩佩服赞叹不已。出乎我的意料,先生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吩咐赵峰带资料过来与我相识,要我好好看看赵峰的资料,仔细琢磨琢磨还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虚怀若谷,集采众长,做什么事情都要精益求精!

中午,我们在先生家吃北京烤鸭,在饭桌上,老人家还不忘当着我妻子的面夸了自己的弟子几句。接着话风一转,又揭发了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就与他争辩得面红耳赤的糗事。记得当时先生问了我一个粮食产量的问题,我报了个数字,先生说不对。我说怎么不对啦,这还是我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的数据呢。先生说怎么能以报纸的报道为依据呢?我争辩说报纸是政府办的,代表政府,怎么不可信?先生分析说报纸主要作用是宣传、导向,对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性要求不严,往往会选择对自己宣传有利的内容报道。在大跃进的时候,报纸上报道粮食亩产达到了一万斤,十万斤的不知凡几,这种报纸报道的信息你也信啊。在科研中要获得可靠的资料数据,第一是自己亲手试验获取,第二是正规的有名望的学术刊物发表的,第三是国家年鉴提供的数据。先生还举例传授了试验设计,试验操作,试验记录,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的一些切身体会和经验。治学严谨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使我在以后的科研中一直坚持尽可能多地亲自参加试验,忠实详细地记录试验数据,在写作中注意引用数据的可靠性等习惯,这都是受导师的熏陶潜移默化形成的。当然我也仅仅学到了先生在科研工作中举轻若重的一点点皮毛,而先生举重若轻的大局观却一点也没学会,只有羡慕的份了。

先生还与我们聊了自己与疾病抗争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怎么以营养生理学的原理与糖尿病作斗争。在米寿之年做了搭桥换瓣术,大夫保他活五年,他自己的目标是保九争百,如今五年期已过,九十岁的第一个目标也已达到,接下来就是要争百……聊了他自己的情况后,先生建议我有空学学“不气功”,我只听说过有“气功”,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不气功”,经先生解析后,大家开怀大笑。算是让我们见识到先生风趣的一面。

考虑到先生还没有完全康复,在下午二点多钟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地与先生道别,临别前我们建议与先生及小师弟合影留个念。先生在整理了仪容,去掉了头上纱布后,我们一起拍了合照。我们还约好,待先生百岁寿诞时再相会。

对我们来说,这次会面是短暂的,似乎转瞬即逝;然而对于一个长期患有糖尿病,曾经做过心脏搭桥换瓣手术,在体内“供着七个爷”(7个搭桥支架)与疾病抗争了六年,寿龄远超鲐背之年且刚出院的老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负荷。但先生始终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样子,亲切地与我们交谈,若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这就是我敬爱的恩师!他总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视弟子如己子,乐观豁达,诲人不倦,一心报国,献身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先生何曾远去?他仍活在我的心里。



202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