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悼念

李绍钰:我心中的张先生 ——追思恩师张子仪院士

发布时间:2022-03-25  |  【      】

惊闻先生仙逝的不幸消息是23日上午10点,当时我正带团队成员在郑州附近的巩义市杜仲种植加工基地调研。站在黄河滩地的刚刚冒出新芽的杜仲地里,我顿时心中一阵酸楚,一阵惆怅,眼眶里含着热泪,悲叹地说了声张先生走了!

这噩耗的确有些意外。尽管先生年寿已高,但总体身体状况还是不错。春节期间得知先生住院的消息后急着想去探望,但在京的师兄说先生在医院治疗后病情控制的不错,张先生也想早点回家,外地的师兄弟约定等先生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回家后去看望。不想我在心中博古通今、胸怀天下、精神饱满、乐观豁达肯定能活百岁的先生,还是在与病魔搏斗中、在探究畜牧饲料科学真谛的长路上耗尽了精力,驾鹤西去。没能见他最后一面,我终生遗憾!

能成为先生的学生是我的最大荣耀。我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河南省农科院在祁凌云老师的团队开展畜牧饲料的科研工作。在短暂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后,便静下心来在祁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河南省饲料中微量元素背景值的研究,提出以典型日粮含量评价畜禽微量元素盈缺的方法。张先生从祁老师那里听到这项研究工作后,认为地方研究所能根据当地生产实际立项开展科研工作,并且有独立思考,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我执笔的论文在1992年长沙全国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报告。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张先生的视野。随后,我对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真拜读了张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在1992年立项开展了鸡可消化氨基酸测定研究工作后,与国内同行交流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几年工作下来,发现继续深造是提升自己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这一想法得到了祁老师的支持,由此就跟张先生结缘了。当时张先生写信支持我报考他的研究生,说1996年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招博士。我积极备考,终于没有辜负先生的希望获得十分紧缺的博士研究生名额,得以有机会亲受先生教诲。

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我终身铭记在心。在动物营养学界,先生是公认的人文学问和动物科学领域学识渊博的巨匠,在基础研究与科学普及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饲料营养科学的领军者和我国饲料工业及现代化养殖业的主要铺路人之一。我在先生的教导下学习,对先生精益求精的严谨学风感受更深。记得我在编写先生主编的《中国饲料学》的水、钾、钠这节书稿时先生反复交代不仅要看综述更要看原始研究报告,要反映最新的研究进展。清楚的记得先生交代我要认真看李里特老师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的一篇文章。在提交读书报告时,不仅要引用一定的数量的研究论文资料,而且要将其中15篇引用论文的复印件一块装入资料袋中供先生审定用。尽管我在省级科研机构工作,对论文的重视程度相对低些,但先生“全、新、稳、准、精”的“五字诀”我一直铭记在心,并传授于我的学生。在开展热应激的研究时,先生对我提交的热应激造成肉鸡损失的数据同我反复论证,指出数据一定要有理有据,经得起考验。这些往事虽然已过去20多年,但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先生站位高远与时俱进的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先生虽然有院士的成就和荣誉,但十分注重知识更新和改造。他经常在学术问题上自我反省,不断否定自我,陆续提出畜牧业乃至农业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是主张“粮、经、饲”三元种植业结构的最早倡导者之一。先生提出要敢于创新,要“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我博士毕业后先生多次在家中拿着纸笔边讲边画,向我讲授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新进展,鼓励我在酶解能体系、环境应激预警及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每次去先生那里,基本上得有2小时以上的课要上,时常心疼先生的身体而不断减少拜见先生的次数,现在想来后悔不已。先生心中只有中国的动物营养事业,而完全没有他自己。每当谈起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发展时先生总是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先生热爱科学事业,高远站位关注学科发展的精神将激励我不断前行。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绍钰

2022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