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安山:沾溉来者,世泽流芳——深切缅怀张子仪先生
发布时间:2022-03-31 | 【 大 中 小 】 | 【打印】 【关闭】
张子仪先生于2022年3月23日与世长辞,惊悉噩耗,不胜悲悼!安山谨以此文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无限的哀思。
一、奠基鸿业泰山北斗
张子仪先生是我国动物营养学界第一位院士,独领风骚,是中国饲料科学及饲料工业主要奠基人。遥想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先生冲破种种障碍,听从祖国召唤,从日本历时一年取道香港回到祖国。忆起当年的选择,洒脱依旧,振聋发聩,先生说:“从个人得失出发,即使继续留在国外,不过凭添个‘博士’头衔,社会地位、个人生活条件会好一点,但不可能有更大作为”。是祖国的召唤使他决定重新设计自我,“以慰或冤死敌狱或捐躯疆场的千百万同龄人在天之灵”。
后来,先生辗转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海西蒙藏哈自治州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七十余年,出版我国第一部《国产饲料营养成分表》、《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创建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和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11月,在庆祝该中心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安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表示祝贺与崇敬之情(见下图)。
从花甲之年主持或参加完成了《中国饲料工业标准体系表》、《饲料工业原料标准》、《饲料工业卫生标准》、《饲料添加剂标准》等国家、行业、地方系列标准,到八十高龄创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单胃动物仿生消化仪,先生时刻追求报效祖国的人生梦想,一生坦荡,誉满天下,穷毕生之力为饲料及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指向、带路,是晚辈一生学习的榜样。
二、与我恩师共谋大计
张先生与我恩师许振英先生的不解之缘源于张先生轶事拾零的“砻糠之争”,时值1954年全国趋左,前苏联专家依据砻糠中有3%蛋白质,全国兴起“砻糠喂猪”热潮。当年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在罗道庄召开,张先生于会上坦述砻糠不宜喂猪的研究报告,直言“应继续深入研究,应相信群众经验”。与我恩师许振英先生“此乃刮油之物,何须争论,白费劲”理论一脉相承,后来张先生回忆到:“适逢人人自危,孤军作战,幸逢高山流水”。时至今日,安山依旧谨守先生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之教诲,绝不越雷池半步。
1980年,许、张二老先生联袂创办全国畜禽营养研究会(现为中国动物营养学分会),许先生任首任会长,张先生历任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和名誉会长。现学会已拥有几千会员,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多次学术研讨会,为促进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打下了厚重基础。1989年,许、张二老先生创办《中国动物营养学报》,30余年发展成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权威期刊(A+级),是全国动物营养、饲料和畜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教人员和企业广大技术人员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和科技信息的重要平台,并成为国外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术界了解我国进展的重要窗口。然而张先生自传仅仅一句“风云变幻五十载”一概而过,如此淡泊,实让晚辈景仰。
2007年8月,纪念许振英百年诞辰大会暨动物科技国际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当时,张先生已八十三岁高龄,但不辞辛苦、风尘仆仆来到哈尔滨,亲临会场,并发表热情的讲话,深切缅怀许先生的过往生平及丰功伟绩(见照片1),也充分表达了张先生与许先生的深情厚谊及深切怀念。
照片1:2007年,张先生在哈尔滨参加许振英百年诞辰大会
三、教诲关怀师恩浩荡
初识,鸿儒硕学:第一次有幸近距离得见张先生是在1988年初冬,张先生受我恩师许先生之邀,任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见照片2)。早闻先生通儒达士,著作等身,能面对面得以聆听先生教
照片2:1988年摄于笔者博士论文答辩会
(前排左4:许先生,左5:张先生)
诲,不禁诚惶诚恐。然会上,先生方正质朴,平易近人,每一次提问
于我都是言传身教的启迪。犹记先生其中一问:“野生动物非为人养,如何满足微量元素的需求?”当时我为之一愣,一时语塞。先生稍停片刻,自问自答道:“一是野生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其机体代谢已适应野生采食状态;二是野生动物内循环系统对于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更高,排泄更少”。先生寥寥数语,深入浅出,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动物营养学课。初次相识,匆匆而别,虽交谈不深,但先生所论高屋建瓴,让我醍醐灌顶,豁目开襟。
再会,赤心煌煌:再见张先生是于吾师许先生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验收鉴定会上(照片3)。彼时,许先生主持的《畜牧生产中
照片3:1988年摄于许振英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鉴定会
(前排左4:许先生、左5:张先生)
营养物质转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项目进行成果鉴定。作为鉴定委员会主席,张先生对此感慨万分,激动不已,直言许先生为国戍边,在偏远省份,利用如此有限的资源(经费、设备、条件)做出如此科研成果,其付出可想而知。后张先生力荐,该成果于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经此一事,愈发敬佩张先生的胸襟与格局。
荷兰,教泽绵长:1992年金秋十月,正值我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做博士后期间,有幸受邀参加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19届世界家禽大会。会上偶遇从国内远道而来的张先生(见照片4),心生欢
照片4:1992年9月摄于阿姆斯特丹世界第十九届家禽科学大会
(左4:张先生)
喜,会下与张先生促膝长谈,张老语重心长的说:“安山,要珍惜国外学习的机会,多学习,多研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带回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先生的谆谆教导、殷殷期望,让我牢记在心,也突然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暗暗下定了学成归国的决心。临别之际,张先生还问我有什么东西他可以帮助捎回国内,先生当时已近古稀,仍不辞辛劳,对后辈如此关爱,让晚辈感动不已。
传承,身体力行:1997年,张先生为团长,带领中国饲料代表团赴加拿大进行学术、技术考察访问,我有幸参与其中(照片5)。在张
照片5:1997年10月摄于加拿大
(左2:张先生)
先生的周密组织和精心安排下,我们对加拿大主要饲料厂、养殖场,相关政府科研机构等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学习,对饲料管理、生产、销售推广,养殖模式、科教模式等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收获颇丰。先生当时已年逾古稀,作为团长操心大小事宜已然辛苦,却仍马不停蹄地与我等后辈一同奔波。访问时间较短,任务安排的非常紧凑。犹记当时为赶清晨飞机,寅时即要出发,感先生年岁已大,我等后辈欲早起片刻以备服侍先生一二,然我等收拾妥当,却见先生精神矍铄,早在楼下等候我们,令我等实感惭愧。先生身体力行,寓教于行,细节之处倍感先生的敬业与勤恳。
四、苍穹闪耀安山永念
欲见风范空有影,期闻教诲杳无声。先生仙逝,安山肝肠寸断,欲赴京送先生最后一程,然疫情所隔,只能抱憾。先生之高风亮节永存,先生之丰功伟绩永念,先生之谆谆教诲永励。后辈必将传承先生之遗志,弘扬先生之精神,光大先生之事业,以此慰籍先生在天之灵。
筚路蓝缕奠基伟业创六畜兴旺名留千古,
呕心沥血教泽宏施育桃李芬芳光启后人!
张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