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产品在农产品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可追溯系统起步较早,总结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仅是新常态下畜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目标的必然选择。
可追溯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养殖、加工、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由于利益驱使和监管困难,本来应该是“安全防火墙”的可追溯体系,却只能依赖于从业者的道德与良心。
近年来,各省市大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很多超市都放置了“放心肉追溯查询终端”。但是,据北京市市场的调研,部分超市的查询机纯属“摆设”,无法正常使用。如果建立了可追溯体系,却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匹配的技术保障,害群之马就会浑水摸鱼,消费者只能“临渊羡鱼”,畜产品消费的信心恢复只能成为一句空谈。
笔者认为,企业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要在信息化方面做大量投入,虽然可以获得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但也无疑将加大成本。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如果建立可追溯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势必缺乏主动建立、维护可追溯系统的动机。
由此看来,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消费者信心难以提振,生产企业主观上动力不足等种种困难,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因此,只有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质企业先行试点,摸索经验后逐步推广,既要“严”,更要“实”,严实相济,才能逐步构建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首先,行业准入门槛要提高,审核要严。客观上,企业都希望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但是要设立准入门槛,实施严格的认证程序,“宁缺毋滥”。可以借鉴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成员的要求,既要有品牌、诚实守信,更要有自有养殖基地,实施产业一体化,建立一套实施可追溯体系企业的认证标准,建议在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或通过国家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和有机认证产品先行先试。
其次,过程监督管理要跟上,执法要严。要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让参与体系建设的企业有据可依,同时结合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标准和规范进行修订。按照“监督到位、惩处严厉”的原则,对各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同时充分调动大众的监督力量。
再次,诚信意识要加强,查处要严。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诚信意识是关键。参加可追溯体系的企业要签订自律宣言;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现有的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等第三方监督机构为依托,定期对它们进行风险评估和认证;建立可追溯企业的“黑名单”。
第四,畜禽养殖标准化是关键,基地要实。国外先进国家和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践都表明,标准化、适度规模化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也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菜篮子养殖基地建设,但是部分养殖基地缺乏自律,缺乏苦干实干的精神,验收前突击应付。养殖基地的业主们只有扎扎实实饲养管理、老老实实记录生产,我国的“肉盘子”“奶瓶子”才有保障。
第五,畜产品定价机制是保证,消费观念要实。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建立优质畜产品发展基金等形式,引导企业养殖加工“良品”,企业通过建立可追溯体系能够实现优质优价,自我“造血”,良性发展,消费者在进一步增强可追溯畜产品的消费信心后,愿意承担优质畜产品价格的“水涨船高”,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三管齐下”,可追溯体系才能有效运转。
最后,加快实施驱动创新战略是关键,技术支撑要实。需要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组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畜产品的可追溯与食品安全的数字化管理,完成现有可追溯体系的数字化、透明化、服务化的升级;开发成本较低、运行稳定的检测设备及信息平台硬件,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员投入;开发能对接、可共享、易操作的程序,逐步实现数据互通。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